“熊孩子花光家里40万元卖房款‘打赏’主播”“未成年人看直播花10万元为主播刷火箭、游艇”“小学生两小时打赏主播3万余元”等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涉及金额数千元、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不等,而后引发未成年人父母与直播平台纠纷,甚至与直播平台对簿公堂。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的孩子们缺乏家长的监护,使得直播打赏类案件大幅增长。
11月2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要通过实名验证、人脸识别、人工审核等措施,确保实名制要求落到实处,封禁未成年用户的打赏功能。
现状
直播行业风生水起
未成年人观众逐年增加
根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其中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89.4%。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络直播用户已达4.25亿,其中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比例达到45.2%,是上网的主要群体。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在年级上除了初三之外,基本呈现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经常”和“有时”使用短视频的比例逐渐升高。而直播与短视频类似的属性使得观看直播群体也在逐年增加。
下课、睡前、写作业空隙、上下学路上等时间段,是大多数未成年人“打卡”直播的时段。
对于漳州实验中学高中部的陈均来说,空闲的时候,他常会拿出手机打开抖音,刷短视频,或是登上直播平台看主播打游戏。热衷于唱歌的郑率婷是漳州二中的学生,她常在各大平台上与各种唱歌类主播互动、给主播点赞或者“打赏”,她也想成为一名歌手,认为既然从中有收获,就要“打赏”主播,才能鼓励他们发布更多好的音乐作品。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向记者表示,看直播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课业与升学的压力之下,观看游戏、歌舞和搞笑等内容为主的直播已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难题
未成年人沉迷直播
“打赏”毫不手软
然而,视频直播带来的新鲜感,让未成年人不满足于围观和理智“打赏”。
记者调查发现,我市有不少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直播“打赏”,且毫不手软。
在直播平台与主播互动,粉丝随心意“打赏”招来不少问题。家住芗城区佳苑花园的郭淑云做生意忙碌,便把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留给老人带,今年,女儿迷上了与网络主播直播连线,起初,郭淑云觉得挺好,有人陪女儿玩,直到有一天,郭淑云发现连续收到了几条银行的扣款提示,1000到5000元不等,经过一番询问,原来是女儿的直播平台账号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
“女儿说主播姐姐很漂亮,又能歌善舞,只要‘打赏’,姐姐就会在直播间感谢她,回答她打在公屏上的问题。”言语间郭淑云透露了对网络女主播“有意”引诱孩子“打赏”的不满,但更多的是懊悔,孩子缺少自己的关怀,在网上却找到了“关怀”,做出与自己的年纪不相符的行为。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差,对直播平台内容充满了好奇,在平台或主播的诱导下,容易引发过度“打赏”的行为。
同时,在直播平台,有些“新鲜面孔”活跃了起来。
网络主播小豆子年仅16岁,初中毕业之后考上了中专院校,对于在网络上进行直播,她十分感兴趣。小豆子告诉记者,她喜欢化妆,起初是在网上直播化各种妆容吸引粉丝的注意。直播没多久,粉丝就已经有8000多人,大多数都是与她年纪相仿的同龄人,甚至不少小学生也是她的“挚爱粉”。对此,小豆子非常自豪。“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就会收到粉丝‘打赏’,最高一次将近1万元。”这些“打赏”让小豆子很满足,她认为,自己具备了挣钱的能力,想辍学专门干这行。
新华网曾发布过一条《“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数据显示,在最向往的新兴职业中,54%的“95后”想当主播和网红。
直播的暴利、快捷支付方式的普及使得懵懵懂懂、自控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成为“打赏”人或“被打赏”对象。部分未成年粉丝花光积蓄“打赏”或尽全力“讨赏”。而一些主播为了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有意“套路”未成年人,扰乱直播行业的风气,污染了网络环境。
破解
未成年人“打赏”功能封禁
阻断直播行业“不义之财”
不少父母为孩子的“冲动消费”买单,经历了繁琐的举证和申诉过程,甚至无法追回损失。可谓“打赏”一时爽,全家维权忙。
同时,有专家指出,青少年群体处于自我成长的过程,他们需要通过新事物来肯定自己,而网络直播平台给了他们种种满足需求的可能。但对于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主播容易给他们造成“当网红很轻松且来钱快”的错觉。
拓荒者开辟原野,治安官紧随而至。今年5月,最高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未成年人“打赏”乱象。如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在网络直播中禁止未成年人“打赏”,从源头上减少冲动“打赏”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伤害。
其实,在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问题出现之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也一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相关规定之后,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的网络游戏平台便逐步得到规范。
网络空间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为他们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相关部门,更是网络平台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未成年人“打赏”等问题,有不少平台已经担起了这份责任。据悉,快手直播平台自2018年起,就成立了上百人规模的未成年人关怀团队,迄今已联系20万多名监护人,累计超百万次通话沟通。同时,平台专门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客服人员组成未成年人打赏处理团队,只要监护人证明未成年人在无监护人监管情况下进行了消费,平台即为监护人退款,无需进入法律流程。
事实上,家长足够的陪伴和关怀才是防止未成年沉迷网络,沉迷“打赏”最有效的途径。家长应端正自身价值观,在海量的信息和诱惑中做好把关,同时,要提高未成年人的判断力和网络素养,才能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的世界中不迷失方向。
☉本报记者 王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