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是个好地方,不仅名字取得好听,也的确是一方好水土。天宝盛产稻粮水果,历来是富饶之乡,其中心位置形成天宝墟、天宝市,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交易相当活跃。天宝也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境内遍布许多古老的村落,有些村落的历史可追溯到建漳时期,如卢桥头社、墨溪村,卢桥头社是开漳将领卢如金长子卢伯道之孙卢大伦所开基,而墨溪村是开漳将领戴君胄之孙戴永明所开基。卢如金和戴君胄同为开漳功臣,两家的子孙们于唐贞元二年(786年)结伴迁居西溪北岸建立新家园,毗邻而居。卢、戴两家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朝廷为卢戴两家立了多座功名牌坊,仅从残存的零星牌坊构件判断,卢桥头社曾立有“少牧”坊、“疆埸永燕”坊、“勋旧科第”坊,此先按下不表,本文要介绍的是天宝地方的两座节孝坊。
据清光绪版《漳州府志》记载,天宝墟和西门堡各立一座节孝坊。经过岁月的洗礼,两座牌坊现已消失在地平线上,仅有牌坊的零星构件保留下来。今天宝中心小学内,有一节孝坊的横枋,被砌为压阶石,横枋有字刻“旌表崇祀节孝祠故儒士韩宗文妻陈氏立”,清晰可辨,这正是立于天宝墟的节孝坊构件。翻开《龙溪县志》旌表条有:“陈瑱娘,儒士韩宗文妻,年廿六夫亡,遗二孤亦夭。氏乃抚继孤成立。苦节五十六载卒。乾隆二十七年旌。”陈瑱娘年仅二十六岁守寡,两个幼儿也相继早亡,后抱养继子,抚养成人,守节五十六年,在八十二岁过世。其命运非常不幸,但其意志坚韧,将母爱发挥到极致,感动天地,受到朝廷旌表立坊。牌坊立于天宝墟闹市中,很是显眼,成为地标。上世纪50年代,因大炼钢铁场地需要,将牌坊拆除。
另一节孝坊立于西门堡,为韩哲夫之妻陈氏立。据府志列女卷陈氏传记:“陈氏,龙溪韩哲夫妻,廿八岁寡,养姑哺子,苦节艰贞。三子两殀,二媳亦寡守。氏年八十二岁卒。乾隆三十二年旌。”
两座节孝坊的主人生活于同一时代,都是陈氏,且两人的命运惊人的相似,都是二十来岁守寡,亲生儿子同样早夭,面对接二连三的丧夫丧子之痛,韩哲夫妻陈氏更是经历一门三寡的凄凉岁月,两位陈氏都是毅然走过艰辛的八十二个春秋,两人的身后都得到一座石牌坊。
牌坊在方言中称“和表”,天宝过塘村村中,有多处小角落以和表冠名,如“和表潭”“和表埕”“和表大厝”等,就因为该方位曾矗立一座牌坊。在“和表埕”墘,散落若干石件,为一立柱、一横枋、一顶盖、一残匾,石匾双面刻字,一面刻“节”字,另一面刻“孝”字。立柱三面镌刻联句,阳面刻“菽水成夫志,节操独高,已藉瑶章辉志乘。”侧面刻“宝岭贞松标劲节”阴面刻“母兼父道,金鱼杖碎见劬劳。”阴面联句落款是龙溪县训导丁宣。另在“和表大厝”内存一题名匾,从残存字刻中,可辨读为“龙溪知县吴宜燮 龙溪县教谕薛捷官 龙溪县训导丁宣”字样。查对三人的任职年限,乾隆三十二年均在任。由此可以认定,这些牌坊构件正是韩哲夫之妻陈氏节孝坊的残件。令人不解的是,横枋上旌表文字被人为凿毁。
节孝牌坊,是古代官府为褒扬节妇一生含辛茹苦、守节尽孝的事迹而竖立的礼制建筑。每一座节孝坊,饱含节妇斑斑血泪,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剧。封建朝廷所旌表的节妇,仅仅是庞大的节妇中极少的零星事例。以《漳州府志》为例,全书共五十卷,其中列女占了五卷,足足占十分之一,其篇幅大大超过声名赫赫的文臣武将。
节孝二字,字眼浅显易懂,其所包含复杂实情可谓一言难尽。先说节字,主流解释是从一而终,以一生守节换来虚荣。在宗法制度下,出现海量的节妇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妇女本来地位低下,丧夫的寡妇,面临两难抉择,改嫁或守节。如改嫁则失去夫家继承权,即使孩子留在夫家,只身改嫁,孩子可能被家族边缘化,日后抚育和教育没有充分的保障。如果带着孩子改嫁,孩子在继父家庭是没有继承权的,其他待遇可想而知,不受歧视就很知足了。只有牺牲自己,守节终生,孩子受益才能最大化。从这一点说,节妇都是具有博大母爱的母亲,优秀的女性。守节是漫长又艰难之路,公婆双老要服侍,幼儿嗷嗷待哺,家中没有男主人,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加之“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偏见,主动上门关心接济都非常少,这样的日子如何熬过来,一般人是想象不出来的,陈瑱娘的两个孩子相继夭折,这样的惨剧并非个例。再说孝字,孝字有双重含义,一是替亡夫尽孝行,服侍双亲终老;二是独揽抚养和教育遗孤的重任,教育是言传身教,不只是启蒙教育,孩子成人后也要约束其知书达礼,做有益于社会的人。龙溪县儒学训导丁宣所题联句:“母兼父道,金鱼杖碎见劬劳。”此联就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节妇教育子女的情形。“金鱼杖碎”典出宋代故事,北宋出现兄弟状元,兄陈尧叟,宋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弟陈尧咨,宋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杖碎金鱼”典故发生在陈尧咨身上,这位弟弟状元文武双全,箭法如神,官任荆南太守,回家探望母亲时,其母冯夫人问:“你治理一郡,有什么好政绩?”陈尧咨洋洋得意地回答:“荆南是交通要道,天天迎来送往,宴请不断,尧咨每次都表演射箭,客人没有不佩服的。”其母大怒道:“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挥举手中拐杖狠揍儿子,结果将陈尧咨挂在腰上的金鱼玉佩击碎了。
一百年前,鲁迅从古书的字缝中,看到“吃人”二字,所谓的古书,即有志书中的列女卷。“吃人”,是鲁迅饱含对国人由衷的爱,对封建礼教极度的恨,在爱恨交织中喷发出来的呐喊。
从历史的眼光看,节孝坊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节孝坊文物本身的兴衰荣辱,如实反映社会形态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了解节孝牌坊,可从一个侧面入手,探寻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和人文脉络,有助于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反省人们对历史文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