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
邬双:“巧变形式,可以为语文课增添魅力。”为了让课文更生动易懂,我根据文体、内容、语言等特点,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主旨。比如,用音乐来导入或创设情境;用视频或电影来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留下深刻印象;用表演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揣摩人物语言与心理;用诵读的方式陶冶情操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千方百计让学生体会“诗意多维的语文课堂之美”。
记者:如何为课文学习注入新意?
邬双:从不同视角解读课文,让学生跳出课文分析的常规套路,换一个视角看课文、观人文,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以“陶渊明的忧与乐——浅探元亮的心灵世界”为主题,通过拓展《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和相关评价,分析陶渊明的忧和乐,探讨其背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在教学中,需注重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发散,融会贯通,构建“大语文”课堂。将课文与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紧密结合,从人物设定、叙事结构、电影画面、音律节奏、情感意蕴、台词语句等方面出发分析审美,并以一定主题进行系统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审美精神家园。
记者:如何训练提升学生阅读写作水平?
邬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从语言的赏析、手法的运用到主旨的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到感悟收获等,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来展示自己的思考,通过点评讨论来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批注来深化自己的思考。”我一般要求学生预习时要自主批注所读文本,采用“答题式”“拓展式”“疑问式”等方式批注。我会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批注,进行师生互评,因为这样的探讨交流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教师再进行适时引导和补充,效果很不错。
读写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学生读懂文章只是完成了教学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读到的东西用于写作中,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这才算完成了真正的教学。比如,进行“作家作品专题阅读与写作”“群文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与写作”“对比阅读与写作”等方法都可以进行训练。
记者:提升诵读能力有哪些好方法?
邬双:诵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好的朗读灵动多姿,能够淋漓地释放文章的音韵美、情思美、结构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站读、唱读、赛读、随兴读、配乐读、听范读等多种形式。
记者:听说您常鼓励学生看电影并通过观影指导写作,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邬双:好的电影能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丰富和充盈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提升对人生、人性的认知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趣味,让学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理性的思考和更饱满的灵魂。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等,电影让学生看到希望和追求自由的力量。还有一些电影让学生看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看到普通人生存的艰难、遭遇的苦难与顽强坚韧、默默承受的精神等。学生在观影之后,动笔写出来的文字,大多是有感而发,生动有趣。
记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邬双: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创意写作能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重新发现生活、自然、文学、艺术等的美,唤醒写作的灵感,感受到写作本身的乐趣。创意拼贴诗、蒙眼体验写作、摄影配诗或文、书名写诗、给世界名画、世界名曲写诗等等,都可以收获不错的效果。
针对学生“不会写”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写作实战训练和指导课,主要有:学习模仿、微作文训练、修改升格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敢于真实表达自己想写的,尝试自己不会写的,积极学习可以帮自己写得更好的文章,并通过不断修改和升格训练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通过帮助学生投稿发表或参加作文比赛,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巩固写作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提升写作自信与审美表达,激励学生更加热爱阅读与写作。还有建立网上论坛,创办班级文学报纸,鼓励出版专著、设计文集,研究和搜集全国各地面向中学生的报纸杂志上的习作和投稿邮箱,寻找更多学生写作发表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得到鼓励和自信,研究全国重要的作文比赛,指导学生参赛,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