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在南靖县南坑镇大山深处的碧水青山中,一对“90后”夫妻望着黑猪奔跑、白鸭戏水,空气中混着泥土味、青草味和花香,甚是惬意。这对小夫妻丈夫叫柯嘉华,妻子叫周晰,同济大学的高材生是他们共同的标签,而周晰的其他标签更是让不少人吃惊,她是法国海归的女硕士,放弃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到乡下深耕生态农业。每天,立志当新型职业农民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披起蓑衣、戴起斗笠,穿梭在田间地头。
柯嘉华和周晰是同济大学的校友。30岁的柯嘉华是南靖人,读交通运输专业,2010年曾在校园内组建名为“筑梦农庄”的农业社团,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一片土地上和社员一起耕种,种出来的菜给老师们吃,没想到这样的做法成了他毕业后商业模式的基础。“大学期间,我的选修课需要调查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案例,当时柯嘉华成立了社团,同时把它作为创业项目,我通过同社团的同学了解到他的项目,深入了解了他和他的项目。我们就这样相识了。”周晰说,她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系的学生,比小柯低一届,在和小柯接触中,发觉两人有一些共性,就是都对开创性的事情很感兴趣,同时都属于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总觉得应该坚持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就这样,两人互生好感,相知相爱。
2013年,柯嘉华毕业,坚持自己农业项目创业的梦想,在上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济农嘉园”。 而周晰毕业后,选择到法国深造,并顺利拿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机会。两人虽天各一方,但是坚持共同的信念,周晰一直参与小柯的项目,彼此感情越发牢固。周晰回国后,他们步入婚姻殿堂。
2018年,柯嘉华决定回家乡南靖县南坑镇进行农业项目创业,周晰夫唱妇随,毅然放弃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和发展前景,和柯嘉华一起来到大山深处,开启他们的生态农业之路。她说:“农村大山里从事生态种植本身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成为母亲后,有种使命感,要让自己家庭的小餐桌安全,同时也让更多家庭的餐桌安全。大山里生态环境特别好,山泉水清甜、空气纯净、天空湛蓝、瓜果鲜甜……让亲朋好友吃上真正好土好水好空气生长出来的果蔬,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如今却回乡种地,家人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想起最初的选择,柯嘉华说,大都市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他喜欢的状态,“我自小在农村长大,一直有一个建造开心农场的梦想,而且农业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实验课题,值得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而周晰认为,个人的收入取决于带给社会的价值,她觉得丈夫所做的是一件具有社会价值、能让餐桌安全的事情,她十分支持。
回家乡创业,夫妻俩每天披着朝霞赶路,伴着黄昏日落归家,种植四季水果、有机蔬菜。刚开始,他们的生态农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保持原始生态意味着伴随虫害,有机种植产量普遍比温室大棚种植产量低,暴雨、干旱等更影响种植和收成。同时,在推广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柯嘉华和周晰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一听到‘不用农药化肥种不出来的’‘果蔬不长得光鲜亮丽是没有人收购的’等‘肺腑之言’,我们首先的感受就是农民很苦,不光是身体上辛苦,而且经常是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我们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己做起,做出来给大家看。”
要种出优质的农产品,就得先实践、学习和探索。打开柯嘉华和周晰的手机相册,照片和视频几乎全是土壤、泉水、作物和家禽。“每一只鸡、每一棵菜都是我的家人。”不同作物、动物的生长状态,周晰都一一拍照记录,以便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征。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她也结识了很多和她一样的“新农人”,闲时互相交流,分享种植经验。“我们还把蔬菜连同土壤挖出来、包装好邮寄给大学的实验室,让老师、学弟学妹们给予指导意见。我们还自制辣椒水(辣椒油兑水)喷洒,发酵鸡粪作肥料,种出的玉米味道特别好,还没有农药污染……”柯嘉华娓娓道来,虽然碰到很多困难,但是他们总是想尽办法解决,每每看到人们在餐桌上享受到安全的生态农业产品时,他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就瞬间爆满。
经过夫妻俩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态种植行列中来,200余亩大山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闲暇时,柯嘉华和周晰也会刷刷朋友圈,相比同学们晒出的城市风景、美食、趣事,他们用脚步丈量的沃土,还有大山深处的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精致苗圃,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踏实和生命的价值。
⊙记 者 庄文剑
通讯员 庄伟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