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草药香,悠悠育人曲。”恰逢植树节,闽南师大龙文附小将“百草园”实践基地分配到班级,孩子们与部分家长志愿者三人一组、五人一群,分工协作,他们挥舞着小锄头,翻土、挖坑、移药草入坑、填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中草药种植的实践基地,闽南师大龙文附小在校园内开辟了中草药研学基地——“百草园”,改良土壤,规划种植区域,多种途径筹措药苗,开展“我的园地我做主”中草药种植推荐活动,发动家长,共同打造校园“中药+”新地标。这样的学习实践平台,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创办于2019年9月的闽南师大龙文附小,坐落于闽南水乡之畔,毗邻福建省唯一的华佗庙。办学一年多来,学校致力于挖掘区域资源,把中药文化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基于中药文化传承的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将通过“六个一”工程,即开辟一个“百草园”,种植一批中草药,建设一个中草药科普实践馆,组织一次中草药文化体验之旅,培养一支中草药文化普及的师资队伍,开发一系列中草药文化校本课程,以中草药文化为钥匙,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优秀传统文化润泽涵养儿童的成长。
陈晓菊校长介绍,下一步学校将通过“种”,感受种植的辛劳;“赏”,赏成长过程中的乐趣;“收”,体验丰收的喜悦,“品”,中草药故事会、品评会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常见中草药的药性和药效,从而开阔眼界,健康身心,让孩子们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喜爱中医药,传播中医药,在活动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