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健宁
在此次专题报道中,记者采访了一位高新区九湖镇洋坪村的小杨同学。回到家的小杨同学放下书包坐在记者身边,记者刚准备问小杨同学几个问题,却发现自从坐下之后,小杨同学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电视机。
细微之处见端倪,在随后的询问中,记者了解到,如果没有将小杨同学送到寄餐机构,可能每天回家都是这样一个状态。对于农忙时节的农民来说,每天早上出去插秧除草,晚上还要面对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可能就变得身心俱疲。这时候很多家长就会直接把电视遥控器或者手机丢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安排自己的课后生活。
在采访中,记者偶然跟小杨同学聊起一些游戏里的装备武器,发现小杨同学对这些内容竟了如指掌,对如何在电视中调出自己想看的动画片也是轻车熟路。此外在平时与周围小朋友的闲聊对话中,也发现还在上学的小学生们,居然对于时下的电子游戏十分了解,让记者不免为他们的课后活动安排担忧。
学校的作业少,孩子的课后压力少,相对应学生家长的课后压力就会增加了不少,怎么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后活动也成了家长关心的话题,是简简单单地给孩子手机和电视吗?对于还在成长,极容易受诱惑而沉迷某种娱乐活动的小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难道是事无巨细,孩子回来之后一直盯着孩子再读书再学习,这对于在校学习一天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加重了负担,更何况在一些农村甚至部分城市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支持不了他们在家辅导孩子的功课。
在记者看来,作业少了之后、课后活动的安排不仅是要家长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合理安排,更要学校方面给足建议,做到家校联合,提升孩子课后活动质量。学校可以通过课后除书面作业外进行其他方面的作业安排,可以从课后运动、劳动教育、美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用“不一样”的作业来丰富孩子的课后生活。家长也需要对孩子的课后活动上心,不能简单地把孩子交给学校和寄餐机构,或者是孩子回家后就放纵他看电视、玩手机,特别是不能以自己工作忙或者是水平不够作为借口,要知道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父母也要跟随子女一同成长的。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推进学生减负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未来,在进行减负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地向学生呈现的同时,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也需要跟上去。毕竟教育向来都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