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悦读

二十七年前的疑惑 ▱青 禾

二十七年前我应约撰写《杨骚传》,杨骚,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左联”成员,鲁迅的学生,“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我原来是写小说的,这是我撰写的第一部传记文学,前后写了两年多,于1998年1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在《杨骚传》中写道,“1950年4月,杨骚应邀到《生活报》工作,编副刊《笔谈》……《生活报》旗帜鲜明地支持新中国,宣传新中国……杨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生活报》的工作……”

《生活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我当时并不知道《生活报》的总编王纪元与漳州的关系,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远在雅加达的《生活报》为什么会邀请漳州人杨骚去工作?一直到二十七年后的今天,我阅读《汪春源传略》(芗城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才明白过来。

汪春源是1895年“公车上书第一人”。《汪春源传略》引《台湾省通志》卷七《人物志·列传篇》记载:“汪春源,字杏泉,台南府治人……光绪间举乡荐。二十一年,割台,耻为异族奴,尽去田园,举家内渡,光绪二十五年,成进士,尝任江西知县。后居龙溪以终。”

《汪春源传略》一书在引用《台湾省通志》有关文字之后写道:

“1895年,甲午战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在京备考进士的汪春源与其他台籍名士联名上书,代表台湾民众发声‘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阻割台议和,史称‘五人上书’,同在京城备考的康有为目睹‘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之举……发起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得千人连署,‘公车上书’从而载入史册……汪春源是最早参与上书都察院的举人(公车),史称‘公车上书第一人’。”

《汪春源传略》一书又写道:“汪春源次子汪大均……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汪大均与王纪元等人共同创办爱国进步报刊——《生活报》,并支持爪哇各地华侨联合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长期进行团结抗日活动。”

汪大均是漳州人,杨骚也是漳州人,同在异国他乡,老乡帮老乡,合情也合理,这一下,萦绕在脑子里二十七年的谜团解开了。

1903年,汪春源终于考取进士。他是“公车上书的第一人,也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1903年至1911年间,汪春源先后任江西宜春、建昌、安义、安仁等地知县。任上,他决狱息讼,兴学劝种,颇有政声。1911年,汪春源挂冠归隐,回到福建漳州,以教师为业。1923年,因病离世。

汪春源是漳州建州1300年历史中的著名人物之一。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我陪同外地客人参观汪春源振成巷故居,走着走着,突然想起离这里不远的香港路的杨骚故居。突发灵感,建议客人参观汪春源故居之后到杨骚故居去走走,得到客人的热烈响应。

杨骚的二公子杨西北先生是我多年的文友,我在撰写《杨骚传》时得到他很大的帮助。在杨骚故居,我的介绍得到客人们的赞许,使我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

《汪春源传略》一书收录了汪春源的几十首诗作,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首《白华庵主画像》之二:

吉林桃李满门墙,春梦婆娑幻一场。

地历三秦持簜节,尘扬百劫感沧桑。

鉴空人影留清照,月印禅心在上方。

我仰先生坚晚节,白华庵外吊斜阳。

读这首诗时,我不知怎么的,会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杨骚的诗歌《残夜曲》:

一声声,

满都霖,

人哟孤影,

你病了深!

孤云拖着影,

灯光杀死影,

哦,缥缈!

哦,冷清!

醉倒路旁的兄弟,

且慢醒!

寒风要带雪来,

冷雨淋着你身。

哟!蒙着黑衣垂头的过路人,

仰首看!

天空坠下一点小星星,

追去罢,过路人!

汪春源的诗是七律,而杨骚的诗是现代诗,我的这种联想似乎有些荒唐,但我的确这样想了,也许,这两首诗之间,有某种关联,也许,什么都扯不上,只是我的脑子在作怪。年纪大了,稀里糊涂是在所难免的,请读者诸君见谅。

读《汪春源传略》,解开了我二十七年前的一个谜团,却又让我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是好是坏,但不管怎么说,我要感谢漳州市芗城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他们编了一本好书,这本书资料丰富,设计精美。以我看,这本书,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也称得上是一本好书,因为汪春源不是一般人,他是公车上书的第一人,又是祖国宝岛台湾的最后一位进士。仅仅这两个“一”,他就足以名垂史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