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青山绿水间那抹红

▱陈小玲

原省委机关办公室 张维璟 摄

岐山堂万代辉 摄

通往永泰的水口镇区 万代辉 摄

石牛山地质公园峰峦叠嶂,随着索道的移动,景致渐次清晰,一一从眼前掠过。正是春天,远处,一道道山峦被轻如薄纱的云雾围裹着,朦朦胧胧;近处,一片接一片茫茫竹林,刚被一场豪雨洗涤得凝碧流翠,绿得像一泓湖水,向远处漫开去,染绿了风,染绿了我的眼,染绿了我的心境。然而,在这里,我感受更深的该是在绿意里流动着的那抹红——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红军洞、红色渡口、岐山堂革命旧址……

德化县水口镇石牛山地质公园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区,主峰海拔1781米,因山上有一块石头长得像牛而得名。石牛山是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有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人们赋予种种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更具传奇色彩。只要有一些党史知识的人来到这里,都会知道石牛山麓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由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诞生地是在我的家乡漳州,这一处旧址便让我格外关注。

在这里,我思索着,凝视着,了解了一段历史。

我从漳州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何池史事探析文章《中共福建省委的诞生与沿革》里了解了一个清晰脉络:

——1927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福建党组织立即将闽北临委和闽南临委合并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直接归中央领导。12月2日至5日,闽北闽南各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在漳州一条隐蔽的小巷子振成巷32号召开,宣告中共福建党组织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部;

——1928年6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机关迁往厦门,成立中共福建省委。1931年3月25日,遭国民党当局破坏,此后,中共中央决定暂不恢复福建省委,改设福州、厦门两个中心市委,分别领导福州、闽东、闽中和闽南白区工作;

——中共福建省委迁长汀。1932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闽粤赣省委改为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设长汀水东街人民巷43号一座两层楼房,这里也是周恩来同志的住地。1935年4月,福建省委停止活动;

——1938年8月,在闽北崇安坑口乡涧源村重新成立中共福建省委。1942年夏初,中共福建省委迁南平建阳书坊乡丁厝村太阳山;1944年8月又迁到长乐、福清、闽侯三地交界的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1945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作南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坂里村……

坂里村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东南的石牛山麓,与永泰、仙游交界,海拔900多米,四面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是一个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偏僻村落,这里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

1943年,在国民党顽固派大肆“围剿”革命根据地时,为隐蔽积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从闽北转移到闽中,同年12月,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及游击队20多人来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陆续来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18座竹棚,设置两个操场。省委机关转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雁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几个据点,使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闽中地区的莆仙、晋南惠等根据地联结起来。这一时期,坂里村曾成为全省革命活动中心。省委机关在这里召开省委会议,进行整风文件学习,创办《顽强斗争者》刊物。游击队奇袭莆田县涵江交通银行所缴获的伪币,也是带到坂里,由省委分别发送给闽北、闽东北和福州等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还曾在这里用电台同中共中央联系过,组织毛厝、坂里村的群众进行抗丁、抗税的斗争。省委机关在坂里住了4个月,于1944年6月,才分3批转移到仙游东湖……这些故事至今还在老百姓中流传着,一直回响在石牛山的崇山峻岭中。

为纪念这段历史,2002年7月,泉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修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恢复省委旧址部分原貌并开设陈列馆,2003年6月竣工并正式开馆。

在这里,我读懂了深情。

梨坑红军洞位于石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东北坡,金鸡山伏虎岩左侧,依山傍水,森林茂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传说岩洞中沉睡着千年巨蟒。洞口只有几尺见方,洞顶是悬崖峭壁,洞口下方是原始森林,洞内平坦宽敞,约有10米宽,8米深,12米高,可容纳50多人。这里昏暗、潮湿、阴冷,唯有那透过层林缝隙的一丝光线供洞里的人分辨白昼或夜晚。1946年前,红军战士驻扎在这里,“斗土豪,打劣绅”,筹集抗日战争前线物资。当年,在闽中游击队领导人黄国璋指挥下,毛票带领十几名游击队员来到这里,白天化妆为铁匠、郎中、货郎担下山打探敌情,夜晚深入村子宣传革命道理,发动贫下中农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梨坑村民踊跃加入游击队,妇女们自觉组织起来,乔装打扮,以砍柴、捡野菇、挖笋为掩护,轮流给游击队送米、送菜、送盐、送情报……全村有78人成为中共地下交通员、联络员、接头户,占全村当时成年人数的92%。游击队先后到仙游县城、永泰县嵩口镇、洑口乡及本县的水口、南埕、雷峰等地发动民众抗租抗税,袭击伪警局,攻打伪区公所,巧取官僚买办的商行、银行、粮仓、药铺,筹集大批枪支弹药、粮食布匹、药材银元等紧缺物资送往战斗前线,组建永(泰)德(化)大(田)地下交通线,参加戴云山战斗,一度成为永(泰)德(化)仙(游)抗日反顽指挥所……正是红军、游击队与群众血浓于水的关系,才使中国共产党意比刚坚,稳如磐石。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军区派员到实地勘察,并把该洞命为“6号洞”,当地人们习惯性称为“梨坑红军洞”。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动着。红色革命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失色,更不会因岁月流逝而黯淡,它与我们每一个人情感相连,心灵相通。

古镇的生命总是向前流动的,火焰犹存,古镇的青春总会被燃烧起来。水口镇正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活化利用,他们倾心打造党建文创·星火基地,统筹规划红色旅游线路,以福建省委旧址陈列馆、岐山堂革命旧址为核心点,串起昆坂、梨坑、毛厝、承泽等红色革命老区,推出“红色渡口-坂里省委旧址-岐山堂革命旧址-红军洞”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坂里福建省委旧址“七个一”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同时,加强对线路沿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省委旧址宣誓室、交通站得到提升改造,开通了旗盘顶至红军洞公路,扩建研学停车场……他们正行走在“红+绿”双色产业融合的发展路上,绿意里的那抹红,得到了尽情渲染。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