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超市会看到临近保质期的打折食品,价格也便宜很多。那么,这样的食品可以选购吗?能不能放心食用呢?”近日,有读者向记者询问临期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网上的食品店,都会看到有特价出售的临期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这些临期食品不但不愁销,还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据阿里数据统计,每年淘宝上,都有210万人在挑选临期食品。那么,临期食品安全吗?到底是“真香定律”还是鸡肋之选?
年轻群体是消费主力
所谓临期食品,顾名思义,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不等同于过期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反食品浪费法》中提到,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对临期食品很是“上头”。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中,超过四成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报告还显示,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岁至35岁的占比为47.8%。
“花60元钱买到了原价170多元的东西,太划算了。”最近,市民郭虹迷上了购买临期食品。“巧克力原价98元,捡漏20元买到,距离保质期还有一个月;核桃原价60多元,捡漏只要30元,还有3个月才过期……”郭虹告诉记者:“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何乐而不为?只要商品没过保质期,我都会在权衡自己是否需要、能否吃完后,捡个漏。”
市民田晴霄自认为是一名“吃货”,线上线下她都会购买临期食品。“晚上几点后,哪家炸鸡店、面包店有临期食品折扣,我都心里有数。”田晴霄表示,“我不认为购买临期食品丢面子。临期食品如果不及时销售出去就会过期而被处理掉,造成极大的浪费。在我看来,消费者以极低的价格买回品质并不差的商品,既得到了实惠,也响应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
临期食品售卖,在我市各类商店早已屡见不鲜。在市区大润发商场的“临保期商品清仓区”,醒目地标有“临保期商品,请在保质期内使用”字眼。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大豆油、姜茶、麦片、方便面、口香糖、海苔卷等食品,还有牙膏、牙刷、洗发露等日用产品。据商场服务员介绍,该区域除了临期商品,还有受到损伤影响出售的商品,商品本身质量均无问题,价格各有一定程度的折扣。记者还了解到,商场里当天没有卖完的蔬菜、临期水果等商品都会进行特价销售。
记者在市区一家屈臣氏商店里也看到了“临期商品清仓区”,里面不仅有食品还有化妆品、护肤品等各类用品。商店服务员告诉记者,他们会根据商品剩余保质期的长短,及时调整价格,同一种食品,剩余保质期越短就越便宜。
特价背后存在一定消费风险
虽然临期商品市场看起来“未来可期”,但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部分消费者仍旧接受不了“临期”的概念。
“日用品可以接受临期,但食品不会买临期。”“吃坏了肚子怎么办?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还是新鲜为好。”“距离保质期还有一两个月的东西坚决不会买。”持有这种观念的消费者大有人在。
市民杨静思向记者反映,自己在电商平台购买了3瓶沙拉酱,当时商品描述中标注了“特价”两个字,并未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我收到货品后发现,3瓶沙拉酱距过期仅有2个月,和卖家沟通,却被告知特价产品均属临期食品,本身价格低廉,不提供退换货服务。”杨静思说:“我觉得出售临期食品必须要主动告知消费者产品临期的情况,网购也是一样,必须在显眼处注明,而不仅仅是‘特价’。”
网售临期食品确实大多存在着“不接受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条款,临期食品固然物美价廉,但被标注上这一条款,难免让人有些无法接受。相比于网店不提供退换货服务,实体店能够直观地看到产品的状态,消费者购买起来更为放心。但对于退换货服务,一家商店服务员表示,所售商品若为临期商品,则无法提供退换货服务。
挑选临期食品要关注储藏条件
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近3万亿元,再加上大量进口食品,按照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元以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全部报废,不仅是糟蹋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动,更是违反了《反食品浪费法》。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尽管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部分消费者的潜意识里仍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的产品,可能多多少少会有点问题”。
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够放心食用呢?购买临期食品需注意哪些?
第909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生陈小龙表示:“常温保存的临期食品相对比较安全,与日期新鲜时无差别;需低温冷藏的临期食品则可能因为没有妥善运输、储存而存在变质的风险。若从正规渠道和商店购买的临期食品,则基本不会有问题。”陈小龙建议市民:“购买临期商品时,要留心商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同时要细心观察食品是否出现霉变、气味改变、颜色改变、状态改变等情况,不购买出现异常的食品。”
法律专家建议,应该积极推动临期食品“入法”,规范临期食品的概念、临界分级标准、明示告知义务等,确保商家货源安全,让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多方做到心中有数。
■本报记者 俞映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