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中心,记者看到,车辆进入厂区,得先进入地磅过称车重量,进入卸料大厅后,工作人员对车辆四周及车后门进行消毒,然后再打开车后门对车厢内进行消毒,而后卸车。卸下的周转箱在打开之前再次消毒,周转箱被打开之后还需进行再一次消毒。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周转箱内的医疗废物才能由提升机投入焚烧炉处置。在这之后,收运车驾驶员还要到消洗车间,对垃圾周转箱冲洗消毒,并放入消毒池浸泡消毒。
“清洗、消毒贯穿收集处置全程。”许小东补充说,“疫情还没结束,所以在日常的收运过程中,个人的防护工作还是不能放松,还需按照疫情时的规范标准去落实,做好常态化。”
据了解,目前漳州市所有医疗垃圾都会集中收运到这里进行无害化处理,日处理量8吨,处理设施24小时连续焚烧运行。
在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中控室,热解焚烧系统画面显示了医疗垃圾所须处理的每一道工序和实时温度,这些医疗废物在一次焚烧炉燃烧分解后,产生可燃气体在二燃室内大于850℃的高温进行充分燃烧,而后通过净化系统最终实现达标排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二次燃烧后经过急冷降温、喷入石灰、活性炭吸附重金属、布滤除尘、脱酸喷淋后,将净化好的气体通过42米高空烟囱达标排放。”监测系统工作人员介绍说。
那么如何掌握这些气体是否达标呢?
“我们设备上有安装一套在线监测系统,这个系统在国发平台及省固废平台是实时监控的,我们可以根据平台上的数据来掌握烟气中的气体是否达标,从而做出正确的控制,并定期委托第三方对排放的气体进行检测。”该工作人员说,而处理产生的残渣,将被送到生活垃圾填埋场预留的区域进行安全填埋。
从收集、转移运输、卸料、上料、投料、焚烧到最后达标排放,历经10多道处理工序,医疗废物才能变成符合排放标准的气体与残渣。
2020年度,漳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共接收医疗废物3116.212吨(日均接收量为9.44吨),其中转移至应急处置单位处置的一般医疗废物共753.47571吨,该中心自行处置量为2362.736吨,日均处置量为7.16吨。
截至4月20日,今年共收运
医疗垃圾1054.63吨,其中应急转移处置264.2吨,该中心自行处置量为790.43吨,日均处置量约为7.2吨。“目前该项目二期正在建设,准备扩建一套设计能力为15吨/天的医疗垃圾焚烧处置设施,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林毅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