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社会

用细菌作画,漳州学生获奖

从左到右:曾坪海、张婧婧、吴少文

人们可以用铅笔、蜡笔、水彩等工具来作画,但是你能想象吗?细菌也可以用来创作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作。近日,漳州科技学院参赛团队借助微生物实验技术,在首届福建省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上,惊艳展示“细菌画”作品《“船”承百年,牢记使命》,从120余所学校的73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生命环境大学组”一等奖。

神奇的细菌画究竟怎样形成的呢?该校参赛指导老师张婧婧向笔者介绍,细菌作画的原理其实就是微生物的培养繁殖过程,以培养基为画板,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各种菌落作为“翰墨颜料”,用接种环在培养基上绘制设计好的图案,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至两天后,这些微小的生命便会长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实验原理简单,但实际操作并非容易。无菌操作是实验的首要要求。实验之前,学生们要先用琼脂和其他营养物质配制培养基,配制好的培养基及实验操作所用到的器械均要通过高温或者紫外线进行灭菌处理,目的是防止杂菌感染,影响实验效果。

培养基配好后,还要做成平板,等它凝固后才可以在上面作画。张婧婧老师透露,虽然按照规划绘制图案,然而培养好的细菌长出来的画面,却不一定是他们所想要的,这也是实验创作的困难之处。不同的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然而菌液取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长出来的颜色效果,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控制菌液的浓度、用量,才能最终呈现出满意的色彩。经过选拔,最终确定参赛的选手为茶食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20级学生吴少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20级学生曾坪海。“我在部队待过2年,对党史主题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吴少文是班长,性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是退役的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期间就深受红船精神的感染,提出用红色军舰作为此次创作主体的构想。而曾坪海做起实验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专业基础知识在系里名列前茅,此次微生物画图环节由他负责。

“如何挑选合适的菌种,让这些微生物朝着我们所要的方向生长,这需要不断摸索和训练。”张婧婧老师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手们阅读大量的科学文献,了解不同菌种的习性、生长规律,掌握造型,试验不同的实验菌种,比如细菌菌落比较小,一般用来勾勒线条,而真菌菌落较疏松,体积也较大,常常用来表现波涛汹涌的云海、水纹。用菌液描绘时,不能超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范围,绘制出的图案效果还要再耐心等待一至两天的培养后,才能见分晓。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细菌画的创造过程充满乐趣。”每次绘制完,对吴少文和曾坪海来说是一个期待的过程,尽管最初几次培养出来的图案甚至模糊得辨认不出样子,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调整,改进,再试验,然而他们越发感受到生物世界的奇妙,对这种科学创造出的艺术也越发感兴趣。 3月底,他们按时提交了初赛材料。4月中旬,得知进入复赛的消息,吴少文和曾坪海欢呼雀跃。但因为前期创作时间较仓促,作品略显粗糙、青涩,他们再次经历了头脑风暴与实践能力的配合,整个作品几乎是被推翻再进行二次创作,实验时间也由最开始的半小时熟练至几分钟内完成。

用细菌作画,人会不会被感染呢?张婧婧老师解释,实验一般不会采用很危险的菌种,参赛的学生平时就上过实验课,经过专业的学习,防范意识也较强,只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安全操作,是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的。

提到此次获奖的作品,张婧婧介绍,此次参赛运用的微生物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菌种,结合党史百年历程中的红船精神作为创作背景,作品图案最终呈现的效果为以党旗为背景、红船作主体、抽象绘制“100周年”、水纹表现“2021”,彰显劈波斩浪,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画里的每一处小细节,都充分展现了对初心使命的理解,既洋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体现出当代青年的爱国之情。☉林素真 查旻瑄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