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水梅 文/供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发布近两年时间了,我市各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好的做法?请看记者的调查。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勤耕耘”“青菜地”“青青子衿”……连日来,龙文区郭坑中心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正在忙着给劳动实践基地起名字。原来,学校在教学楼后面的操场上,划出一个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长方形区域,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全校共23个教学班1100余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分到一个长长的菜畦。”郭坑中心小学陈少铭副校长介绍,同学们热情都很高,早早地就商量起来要种什么蔬菜或水果了,有的说要种空心菜,有的说要种茄子,有的说要种南瓜,有的建议种草莓,同学们对于劳动基地的实践和收成都充满了信心。
“新的时代,劳动教育要知行合一,协同推进。因为能劳动,会劳动,对社会、对家庭才是有价值的人,才能为社会多作贡献。”陈少铭认为,对于身心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增强个体独立性、奋斗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劳动教育是一门“必修课”,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之所以真实有效发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泰一中兴泰分校七年(3)班刘晓娟从小就坚持帮家里做家务。她的父亲刘礼宝对记者说,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大女儿平时会帮忙打扫卫生、做饭、洗菜,8岁的儿子就读于兴泰中心小学,看着姐姐做家务,有时也会帮忙。两个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问题,这时他们会向大人寻求帮助。在刘礼宝看来,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会进行思考,会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长期坚持劳动并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促进孩子学习。
11月29日下午,龙海区白水镇三美小学一年级学生郑晨涛、四年级学生刘培丹、六年级学生甘梓涵等同学,来到离学校200多米的校外劳动基地给蔬菜浇水,并听取校外辅导员郑跃生讲解种菜的注意事项,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光荣。三美小学陈亚佳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除了每月一次的校外劳动基地实践和每周一次校内劳动基地实践外,平时还要求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家务劳动、服务型劳动等,并记下劳动笔记或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陈亚佳看来,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推进。“我们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家庭的支撑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在真实性、多样化的情景中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劳动教育也可以有“温度”
漳州三中分校赵陈丹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她认为,很多人说起“劳动教育”,就会想到挽起袖子大扫除、开起炉灶煮顿饭,又或者是下农田学耕种、进果园除杂草。赵陈丹说,因为这些“劳动形式”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劳动成果的呈现滞后,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如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活动?如何让劳动教育也充满温度?身为班主任的赵老师一直在思考。
“今年母亲节前夕,我们开展以爱的名义‘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主题的活动。在班会活动上,合作小组围坐一圈,领取手工材料,研读制作说明,协调分工,互帮互助,每位孩子完成至少一朵手工花的制作,然后精美包装,在贺卡上写下祝福。”赵陈丹告诉记者,母亲节当天,由孩子们送上自己的心意,劳动的过程并不复杂,成果也谈不上“惊艳”,但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妈妈们的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陈丹认为,如今的孩子参与真实劳动的机会较少。学校方面对于劳动任务的引入,无疑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生活。大到下田劳作,小到手工制作,这样的劳动不同于书本知识,能够活跃孩子们的思维,调整他们的节奏,让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劳动的过程,是手脑结合的过程,它需要工具的参与,需要接触各种实际的生活世界,便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与学习截然不同的新鲜视角,给他们提供全新的尝试机会。”赵陈丹说,“劳动一旦被赋予了真实性的任务,就一定会伴随着劳动成果的产生。亲历一朵花的绽放,亲手传递一份爱的祝福,在体验成功喜悦的同时,还能收获‘被认可’‘被需要’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劳动的成果和对劳动价值的体验相遇,劳动的教育价值也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