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4版:旅游

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意愿仍在

今年“五一”假期,澳门迎来不少游客。图为旅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游览 (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研究所(港澳台研究所)所长杨劲松博士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出境游当前面临的情况,揭示了旅游从业者在该方面的筹谋和创新,并对明年出境游的情况进行了研判。

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1年的中国出境旅游总体处于停滞状态,依然在底部盘整。由于疫情防控得力和政策协调顺畅,前往澳门的内地游客市场出现明显复苏迹象,成为出境旅游的亮点。展望2022年,出境旅游市场的恢复步伐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形势,部分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和疫情防控政策协调较为顺畅的目的地有望率先恢复。

这两年,出境游经历了什么?

报告中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0年全年出境旅游人数为2033.4万人次,同比减少86.9%。2021年,预测出境旅游人数为2562万人次,与2019年相比同比恢复17%,与2020年相比,同比增长27%。相比疫情前年过亿人次的出游规模,出境旅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从出境目的地结构上看,亚洲继续在洲际目的地上占据首位,占比为95.45%。之后依次为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总体上看,较近程目的地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较小。赴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区游客同比减幅在70%和95%之间。其中亚洲减幅最小,大洋洲减幅最大。港澳台地区依然是出境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地,占据八成以上的份额。

排名前十五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依次是中国澳门、中国香港、越南、韩国、日本、泰国、柬埔寨、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其下降幅度在66%和98%之间。前往中国澳门的内地游客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

求转变,从业者都做了什么探索?

报告指出,出境旅游企业在疫情期间并没有坐等政府救助,而是主动面向新需求,开发新产品,拥抱市场复苏和产业转型。

例如,在APEC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利用数字工具的案例中,在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中国和非洲英语国家旅游合作研讨会、中欧旅游趋势研讨会和中韩旅游合作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里,都可以看到出境旅游市场主体的坚守和创新。出境旅游市场主体从境外业务转向境内业务,从旅游服务转向综合服务,积极拥抱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智能化产品开发和推广等数字化进程。

其中,免税游异军突起。中国旅游集团以离岛免税、线上业务为支撑,建设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新地标。中国旅游集团免税业务国际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游成为出境游的有效替代。报告指出,2021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下,国内旅游大循环对出境旅游的替代效应明显,以往的出境旅游需求在境内释放。这体现在市场习惯的养成上,更多的国内旅游目的地进入游客的视野,国内旅游成为具有重要竞争力的可选项和替代品,与之相关的心理模式也随之出现了明显转变。随着国内防疫屏障的快速完善和全面复工复产,国内旅游市场复苏进程加快,也为出境旅游市场主体的坚守和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有信心,游客出境意愿仍在

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是出境旅游发展的长期基本面。庞大和稳定增长的人口规模,依然具有优势的人口结构,推动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家庭户规模变小,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少子化现象更为普遍。这些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正在通过出游可能性、产品和服务偏好以及价格敏感程度等方面的变化显现出来。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经济的繁荣,也为包括出境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未来,出境旅游何时复苏?首先取决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否稳固,必须确保稳妥,不能为了放开而放开。尽管疫情持续重创出境旅游,并且压制市场的复苏,但对出境旅游的信心和希望一直都在。出境旅游市场的复苏时间,既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速度、针对性药物的开发推广进程和防控突变病毒的成效,也受制于人民群众对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的认知和放心程度。疫情改变了游客的心智模式,也对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近程、周边和可控成为出境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参考。

通过调查,报告得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意愿仍在,安全预期上升”的结论。数据显示,出境旅游成行的前提为疫情受到充分控制,82.8%的受访者只有在确信某个目的地不再有新冠疫情时才会出行。如果有机会出境旅游,选择“全家出游”和“部分家人出游”的人数最多,选择“独自一人出游”和“与陌生人出游”的人数较少。大部分受访者对未来出境旅游的时间预期在一周以内。计划停留1-7天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六成以上,其中4-7天的接近五成。计划停留15天以上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不足10%。

■本报记者 张 晗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