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10版:文化走廊

福河 “疍哥” “豛翗”

⊙郑通和

龙海区榜山镇九龙江边有一社,名“福河”,却叫作“豛翗”(dɑk阳去ɡo上声)。

《漳州掌故》(海风出版社1995·9·8第一版)的《福河与豛翗》一文中写道:清朝时,这社请来一老秀才当塾师。这塾师在收束修时,发现夹有“呆儿钱”,即劣质的铜钱,要求家长给换。家长说:“不要紧,埠头钱埠头用嘛。”塾师有气,于是教学生,把“福”写作“豛”。年底,贴门神,那横批的“自求多福”,学生写都为“自求多豛”。“豛”意谓“不顺利”。家长们纷纷责问塾师,塾师说:“埠头字埠头用嘛!你们‘福河’不是叫作‘豛翗’吗?”

该文说,“豛翗”是“疍哥”的转音。

文中接着写道: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傅依凌考据,汉武帝为平定闽越族的叛乱,下令将其迁江淮地区。其中有部分逃脱,上山为畲,下海为疍。疍以船为家,生活水上,本地人称为“疍哥”。

“福河”这地方,原为一港湾,“疍哥”常在这里泊船。后由于淤积,这港湾成了陆地,“疍哥”于是在此盖房子居住,地名也就叫作“疍哥”。久后,音讹为“豛翗”。

“豛翗”,本地意谓“别扭麻烦”,这自然“不顺利”。

查古今汉语,无“豛翗”二字,是土造的。

到底是哪二字呢?

《汉语大词典》,释“疙瘩”(ɡē· dɑ),一义为“麻烦;别扭”。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说到他娶王太太的这些疙瘩事,杜慎卿大笑起来。”

本地闽南方言,“疙瘩”词序相反为“瘩疙”(dɑk阳去ɡo上声),义同。 这种词序相反而义同的,本地闽南方言不为少见,如“台风”闽南话说作“风台”、“嘈杂”说作“杂嘈”等。

如此,土造的“豛翗”应正为“瘩疙”,不仅词义准确,且也几音同。

而今,“福河”这社,本地闽南话仍称之为“瘩疙”。不过,如果说旧时“福河”曾“豛翗”,现已不再,正顺利为农村振兴而前行。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