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再不按时交作业,就罚你扫地板。”
“如果你再迟到,就要罚站了。”
“如果你再不努力,就要请家长了。”
刚毕业参加工作前几年,我经常这样跟学生说话。对于经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学习的同学来说,我当时认为只有惩罚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只有压力才能让他们上进、改头换面;只有通过将他们的后路堵住的方式,才能逼迫他们向善。“吧啦吧啦”机关枪一样把话说得斩钉截铁,学生愣愣地不敢反抗,班规、校规都可以成为惩罚学生的理由。但是,迟到的同学继续迟到,不写作业的同学继续不写作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上学期期末考试后,有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期末考前,你跟我说让我多背古诗文就能及格,我真的背了,真的及格了!”我想了一下,似乎考前一段时间我的确鼓励过她:“语文不难,如果古诗文背熟了,你肯定能及格。”
终于及格了,她很高兴;而愿意跟我分享,是因为她亲自实践过后,认为我教的方法是对的。我们每天都在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接受老师的“频波”。思来想去,我想这大概跟老师们说话的风格有关。
面对学困生,我以前大概说过两种类型的话:
“你如果继续这样不认真听讲,下次肯定还不及格。”
“你多背背古诗文,下次肯定能及格。”
如果我是学生,感受一目了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使用否定的假设句,句式本身就带有否定、威胁的意味,老师往往有个心理暗示:学生的坏习惯已经养成,类似的错误还将在某时出现;而为了预防类似的情况再出现,老师提前拟定好某种惩罚机制来“请君入瓮”。传递给学生的心理暗示是:谨言慎行、平安度日。可是学困生本来就不爱学习,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老师的否定会让他们更混乱,希望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很难实现。
肯定的假设句中,假设的条件就好像打出一束光,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比如“字再写认真一点”“作文再多写几行字”“回答问题再规范一点”。假设的结果就是学生期待的闪光又美好的小未来,比如“及格”“作文50分”等。肯定的假设句,传递给学生的心理暗示是:老师在意你们,给予你们希望,通过分析努力的方向和可期待的成果引导学生走向自己期待的未来,这是在给学生鼓励、建议。
后来在班级管理中,当我想批评学生死记硬背、浪费时间的时候,我就这样说:“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都是背书的黄金时间,在心理学上这叫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这时候如果用心背诵古诗文和英语课文,记忆效果会更好。”几天后,班级一位男生很轻松地跟我说:“老师,你教的背书方法试过了,还不错。”
“把分针拨快5分钟,你就不会迟到了。”
“放平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你一定能考上高中。”
撇开一切“刀光剑影”,好好说话,教育的目的也能达到。
肯定的假设句、肯定的因果句、肯定的条件句……当我们尽量多地采用正面管教的思维方式时,师生关系会更加和睦融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的教育理念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正面管教于学生而言,是找到努力的小小目标,即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于老师而言,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是对学生充满期待,带学生去见茂密的森林,呼吸新鲜空气,想象未来可期的美好,让学生知道努力不只是为了不待在泥潭中,而是为了追求美好。我心向阳,才能将心中的美好传递给学生。
(作者系厦大附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