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时营业的自助式便利店对年轻人来说代表着什么?是夜晚城市的精神渡口,是免费wifi的刷剧圣地,是耳机里的音乐殿堂,还是“社恐”的自由乐园?
如果你有时间,且有一份不愿将私密时间借给任何人的执拗,那么常人意义上的“休闲”,便可以化作取悦自己、观照自己的精神对话。家,不是唯一场所,那家名为便利蜂的便利店也可以。它提供了一处全时段、全自助式的社会切入口,将你从外卖和独处中解脱出来,又与这个世界保持着某种微妙的间隔。
◢
避风港,一个人也需要的慰藉
某日路过小区楼下,原本经营不善的本土便利店竟换了招牌,在暮色中亮出了一片温暖的黄光。
也难怪24小时便利店会被定义为城市的避风港。夜里小酌后,来这里还能把“摊”再续上一小时;加班结束,总要到这里盘桓一下,带走一两件东西,才算是掌控自我个人时光的开始;“深夜食堂”小视频刷多了,这里还能充当深夜电冰箱。
对于业内而言,便利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重资产行业,在国外已经有90多年的发展史,而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前后还不到30年。互联网是阵风,几乎什么都能在风口起飞。10年前,诸多的便利店品牌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在新零售等概念的包装下,被资本欲望裹挟着,成了街头巷尾的“炸子鸡”。每个欲望的“空气炸锅”都有它自己的脾气,不少便利店品牌已经烧断了资金链。能炸个外酥里嫩满口焦香,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是便利蜂不小的成就。
当前,漳州已开业的便利蜂包括夏商新境界店、翼特丽景城店、永鸿国际店等。随便在哪家店的门口往里瞧,每张桌子都坐着城市里主动或被动“流浪”的人,饭点吃饭,过饭点就喝咖啡骗骗嘴,行听歌、游戏、刷剧、打卡自拍之实。
消除无聊,好奇心与新鲜感的默契所在
便利蜂的传说,一直是消除无聊的谈资。毫无疑问,便利蜂是一家科技公司,融资时、经营时要讲的故事,都应当围绕数据。据说应聘便利蜂店员还得考试,其中一题是:“四个橙汁空瓶可以换一瓶橙汁,现在有15个空瓶,在不交钱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橙汁?”可以打赌,只有拼命想上岸的人才会去琢磨空瓶换橙汁的公式。
便利店卖什么?便利蜂很知道“吃货”已经尝尽百味,需要刺激。自取式货架上,以进口食品和自营食品为主,还有成品盒饭、三明治、点心、面包。比如鲜牛奶区,并不是普通商超千篇一律的伊利、蒙牛、长富,而是晨光、燕塘、维记、味全德芙联名、澳洲牛、光明。
童年时期,被妈妈嗤之以鼻的关东煮,常年占据便利蜂销售榜首,甜不辣、脆骨串、牛筋丸、海带结、开花肠,这份暖意竟然暗自滋长出了久违的秘密甜香。
各个货架,各有千秋。比如,玩具柜上就是玩具,那种把孩子哄得五迷三道、或乔装成糖果的劣质玩具,在这里不存在。比如,速食柜最多的除了泡面,还有自热饭和自热火锅,为年轻人的胃操碎了心。以及,圣诞节还有圣诞专供的巧克力,忘带笔记本和笔的同学也能买到长得还不错的笔记本和笔。饮料区,知道美女们喜欢“0卡”“0糖”,元气森林不新鲜了,奈雪的茶、喜茶、体控、健力宝“0糖”版本已经上架。当然,还有各种各样基本上市面上没见过的饮料,百事可乐都能凑够6个口味。
无论多晚,这里都有温暖与自在
大城市的便利店多是7-11、邻家这样的成型样板。但在漳州,便利店业态的半壁江山还是“夫妻店”“父子店”的模式,就算24小时营业,夜班也是“一家人”的夜班。是的,要逛会去逛超市,意外零售消费一般出现在大型自助式商超。而当你有临时添置某些东西的需求时,你会去“夫妻店”逛一逛吗,多作停留的那种?店主和顾客“大眼瞪小眼”的尴尬,只能满足购买必需品的局限,注定了你不会太多地流连于小区楼下的便利店,除非孩子沉溺于门口的摇摇车不能自拔。
人与人的信任,也许始于人际间简化的合作关系。曾有分析认为,便利蜂成功的奥义是大数据。也许“夫妻店”还要看客户和经销商的脸色,在业绩冲动的原始动力下,手动调整货品的摆放排布。但在便利蜂,动人脑?不存在的。店员只需要根据大数据和后台指令,做好产品陈设,适当传递熟食和点餐回单即可,剩下的,交给计算机和大数据。据介绍,2021年,若按计划开业,全国将有超4000家便利蜂门店,积累的大数据已经能把年轻人的喜好拿捏得死死的。
在便利蜂,可以将选好物品带到出口处自助结账,扫便利蜂App优惠最高。这个App有很多奥秘,可以省钱,也是便利蜂最引以为傲的流量入口。选购热餐熟食,也是通过触屏选择确认,这是唯一会与店员接触的时候——店员会把结账用的小票给你,你自助结账后,再回来取食就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包裹到就剩两个眼睛的店员也不会和你说什么话。
除了关东煮、热早点,让便利蜂化身“社恐”小饭堂的点,还在于这里提供各种单份价格不超过20元的盒饭,有肉、有蛋、有菜,结了账,自助使用微波炉热一热就能吃了。热多久,餐盒背后还会给出一个神秘数字,比如“请按7”这样的说明,对应着微波炉的按钮按就好了,既避免了开口问询,又避免了“毁厨房”事件的发生。同样自助的还有咖啡、豆浆等。
某夜沦为街友的你,也许会感叹生活只剩下物理氛围,黑洞似乎已经吞噬了个人空间。但至少便利蜂的灯还亮着,至少还有一口毫无打扰的热饭在这里等你。
■本报记者 张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