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购物App未经用户许可读取手机剪贴板的案件进行了判决,法院认定该App侵害了用户的隐私权,理由是剪贴板可能包含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用户隐私信息。针对手机App读取剪贴板的行为,部分App和用户早就对这种操作习以为常了,但这个行为一旦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保护,这其中的性质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对此,市民们是怎么看待广州互联网法院的这一判决?关于手机App读取用户剪贴板的行为,市民们又有什么看法呢?为此,记者开展了走访调查。
读取剪贴板
不是很常有的事吗?
手机剪贴板,通俗点来说跟电脑中的剪贴板一样,即记录用户在手机上进行剪切复制粘贴所使用的工具。在日常工作中,剪贴板的运用十分多见,比如记录一位亲戚朋友或是生意伙伴的电话号码,现代人根本不会想着背下这个号码,简单的通过复制粘贴、新建联系人,一个新的联系人就建立起来了,除此以外,剪贴板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还有很多。
似乎对于剪贴板日益增加的运用,让不少网友都已经忽视掉剪贴板也是个人隐私信息的一种,感觉被读取也是习以为常的事。
“复制粘贴这种事平时我经常在做啊,同事分享的百度云链接,复制到百度网盘App上就可以一键保存,淘宝链接什么的不也是一键复制,打开手机淘宝就自动进入店铺。这种行为也是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这我还是头一回听说。”当林先生看到广州互联网法院的这一宣判时,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来的却是这样的想法。
对于林先生来说,平时对于手机剪贴板的运用不在少数。在林先生看来,方便智能的复制粘贴想必那个办公族都爱。“如果供应商给我一串长长的银行卡号,让我把货款汇到这里面,你说我是会先抄写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对有没有抄错数字,还是会直接把银行卡号复制粘贴下来呢?”林先生笑着说道。对他来说,似乎此类信息放在剪贴板上并无不妥。他还表示,只要把手机App这关把控好就可以了,读取不到剪贴板上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出现隐私泄露的情况了。
未经用户同意
App读取剪贴板是否合理?
剪贴板中可以存储个人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涉及隐私的个人信息。在广州互联网法院一案中,原告林某认为被告App的《隐私政策》并无收集手机用户剪贴板信息的相关说明,也未履行告知提醒义务征得用户同意,该App及其所属公司的行为侵害其个人信息权益及隐私权。而被告辩称,为了提升用户体验,App需获取剪贴板数据,但仅将符合格式要求的数据上传网络服务器分析并匹配对应的商品,如有对应的商品则进行跳转,如无对应的商品则丢弃不存储。
又是一起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由,获取用户剪贴板内容的案例,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有时候我可以看出来,我的手机也会出现App盗用我手机剪贴板的内容,所以遇到比较重要的内容,我不会直接用复制粘贴的形式。”王女士向记者抱怨道。有时候这边她还在抖音上复制链接,跟闺蜜推荐时尚单品,不久后就会收到来自手机中其他购物App的推送信息。“比如说复制一段抖音链接给我朋友,是关于冬季穿搭的,过了一会购物App就给我推送一些冬季潮流新品之类的,但我并没有在那上面搜索啊。面对这种偏向流氓的购物App,我的选择是卸载并举报。”王女士严重怀疑她手机上的购物App中也会读取手机剪贴板。
不只是手机剪贴板
用户需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和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手机App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在不仅仅是手机剪贴板,各个方面的隐私也很容易被手机App窃取。近日,国家又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7款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违反《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
“我只是想玩一款普通的游戏,为什么又是要访问我的相册,又是要访问我的麦克风?如果不给权限,还不知道能不能玩这个游戏。”李先生向记者抱怨道。作为资深游戏迷,李先生其实一直对游戏想要访问自己相册表示很疑惑,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手机游戏却需要访问自己手机的相册。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禁止App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早已采取行动,现也通过国家手段对部分越线的App和其所属的公司开展了警告和处罚行动。但仍有企业会选择铤而走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个人信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利益,精准的广告推送甚至于售卖用户信息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更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在今年的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此外还有《网络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给互联网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现在有了法律保护,国家也出手了,希望我以后玩个游戏,这些游戏厂商可别再访问我的相册了。”李先生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刘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