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一些主播靠打赏赚得盆满钵满,但围绕直播打赏产生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
给直播平台、主播带来丰厚收益的打赏行为,因没能得到有效规范,从而衍生了不少乱象。诸如有“9岁女童打赏主播花光家里10万彩礼”“90后”出纳挪用4826万元公款,一年多时间打赏主播2000多万元”等等,类似问题屡见不鲜。
为了获得更多打赏,主播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刺激、诱导网友打赏,比如有的直播间会将赠送礼物的粉丝进行排名,赠送高额礼物的粉丝会获得主播额外的关注和点名互动……这些刺激手段就更容易让网友进行激情打赏、高额打赏等非理性消费。
要防范这种非理性消费,就要做好相应防控,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双方都变得理性起来。早在今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和延时到账期。而如果用户的打赏频次和金额超过设定的阈值,平台就会进行提示,建议用户冷静一下;管理规定也将会要求平台对单笔打赏的最高额度加以限制,从而限制高额打赏;对于未成年人打赏行为,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遏制。
要让直播打赏的授受双方都理性起来、冷静下来,主播、平台不至于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网友也能理性打赏、理性消费。通过直播打赏设置冷静期等措施,实现行业规范;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司法惩戒与保护;广大网友也不要盲目消费。这样才能有效遏制激情打赏、高额打赏和未成年人打赏等非理性消费,从而给造成一些用户盲目消费、狂热打赏的直播打赏浇上理性的“凉水”,有利于保护好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能避免未成年人成了直播打赏利益相关方的“猎物”。让直播打赏不再是一场冲动消费,这样也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符合行业的长远利益。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