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保温杯成了不少市民随身携带的“养生伴侣”。不过,喜欢用保温杯泡枸杞、红枣的朋友注意了,一不小心手里的保温杯就可能变身成“炸弹”。早前,有人用保温杯泡红枣忘了喝,十几天后拧开杯盖时发生“爆炸”,杯盖弹起导致其右眼被炸伤。
那么,好端端的保温杯,为什么泡了红枣、枸杞久置后就会发生“爆炸”?哪些饮品不适合放进保温杯里?如何挑选安全合格的保温杯呢?记者带你一起来看看。
“爆炸”多是微生物在作祟
在保温杯里,长时间放置营养丰富、适合微生物繁殖的食物是导致“爆炸”的重要因素。
用保温杯泡红枣、枸杞时发生“爆炸”,就是微生物发酵产气过多导致。因为保温杯存在很多卫生死角,使用一段时间后,在内胆、瓶盖缝隙等处,可能藏着大量细菌。而红枣、枸杞等干果含糖量较高,营养也较为丰富,经水浸泡后,其中的糖类等成分被溶解出来,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然后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密闭时间越长,产生的气体越多,保温杯内气压也就越大。这时候如果突然拧开杯盖,就可能导致杯盖弹起,发生“爆炸”。
这些食物也有“爆炸”风险
除了红枣、枸杞,还有桂圆、银耳、果汁、奶茶等高糖高营养的食物,也有“爆炸”风险,这些食物最好现泡现喝,不要在保温杯中久置。
事实上,无论用保温杯冲泡了什么热饮,都不可久置。饮用前最好不要突然拧开杯盖,可以通过小心反复开关杯盖来释放气体,且打开时杯口不要对着人,防止受伤。
此外,泡腾片等药物与水接触后,会迅速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饮料中本身含有大量气体,这类食物会造成杯内气压增大,倘若摇晃,很可能导致杯子爆开,因此最好不要用保温杯冲泡或储存。
■本报记者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