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习俗自古有之。闽南人把“春联”称之为“门神”。所谓的“门神”,顾名思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守护家门的神灵”。为此,闽南人对于每年一次的“贴门神”都是毕恭毕敬的,从选联到张贴,从来不敢掉以于轻心。
春联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因为家里的兄弟就是个“写春联的专业户”。我的二哥在石码闹市“圆圈”现场写春联,不知不觉中,这生意一做几十年,“圆圈春联”成了小石码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每年年底,总有电视台对他采访的镜头。二哥是个省级书法家,特别擅长写春联。他运笔流畅,一气呵成。现场那么多人围着他,一点都不怯场。二哥这样朴实的街头书法家,颇受欢迎和信赖,他的春联总是卖得比别人好。他那只大笔一到年底就停不下来。根据客人的需要,现写现卖。
早期,贫穷的日子过怕了,人们都想图个好彩头,贴春联是寄托来年幸福吉祥的一种愿望。哥哥在写春联的时候充分迎合顾客的心理诉求,比如“财源广进”“福如东海”,都备受欢迎,都得提前几个月写好,毕竟,现场书写的速度赶不上需求。
后来,哥哥的春联摊位卖的变得丰富多彩。彩灯、挂饰、日历、红包袋,应有尽有。摊位满满的中国红。只是,需要他现场书写的人群不再那么多了。哥哥说,现在的商品房挂得最多的是有机玻璃做成的春联,无需更换。而农村的自建房,春联更是刻在石板上面,一劳永逸。如今,就算有春联需求,人们也尽量讲究美观和质感。以前的红纸黑字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现在,哥哥的摊位卖得更多的是春联制品。这些春联制品非常精致高端上档次。连我这种已经装上有机玻璃春联的,都想换掉重来,实在太诱惑了。时代在进步,春联摊位也需与时俱进。
尽管这样,还是有一批人存有纸质春联的情结,这部分人大多属于文化人。他们自创特色楹联对子,买来纸笔自己动手写,秀在自己的家门口上。说实在,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每年元旦、春节之间,会看到各种赠送春联活动。书法家此时集思广益、挥毫泼墨、饱蘸深情,创作出了一副副符合实际、蕴含特色的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贴上喜庆的春联,在声声爆竹中辞旧迎新,火红的春联如同璀璨的繁花,为节日平添几分喜庆的色彩,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