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思琦 毕业高中:漳州一中
就读院校:复旦大学
“在我看来,一个感兴趣的、契合自己的好专业所呈现的价值远远高于一所名气更大的学校所能带给我的好处。”吴思琦说,“因而在数次权衡之后,我选择了更好的专业。一年后,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首先,要认清自我性格,明确个人偏好,尤其是要清楚自己究竟是更喜欢一所好大学的名气还是一个好专业的价值,抑或是二者兼有。”吴思琦说,大学和专业大概率是要陪伴一个人至少四年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看重一份好专业能带给我的不管是在求知亦或是在未来就业前景上的价值。因此,首选专业成为了我清晰的定位。”但她也强调,“在这里只是借我的经历为例以方便具体阐释,而绝不是要传输一个圭臬式的万能方法。事实上,不同人的观念不尽相同,更看重学校也是非常合理的选择,找到自己的偏好最为重要。”
不过,吴思琦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给予专业更多的灵活度,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首先,现在喜欢的并不代表会一直喜欢下去。专业对刚毕业的高中生而言是极其陌生的,相关的专业课程更是很难有机会亲身体验,没有亲历过的东西就很难言之一个确切的喜欢或不喜欢。与此同时,她也强调,随着越来越多院校转专业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入学时的专业有可能不再是未来四年一直相伴的专业,留给自己的可能就会更多。总而言之,专业不等于喜好,也不是一次志愿填报就完全确定下来再无更多转机的事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专业更多的弹性。
定位好了选专业还是选院校,那接下来就是积极主动搜寻信息,分清主客观信息。客观信息,即各个院校往年各个专业各个批次对应的分数线和位次;主观信息的来源者则有不少,主要以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以及招生办老师为主。“但是,每个学校的招生办自然都是想尽力提高自己的切线,这也就导致了招生办老师在帮助你了解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目的,难免时而有失偏颇。因而招生办老师的信息作为参考,可以适当地留一些余白;相反,作为直系的学长学姐,给予的信息往往能更坦白和直接。但不管如何,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但也要权衡不同信息的可信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博弈的智慧。”
吴思琦认为,志愿填报,要有自己的主见,但也要重视长辈的意见。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更偏好什么,这些基本上最终要靠自己决定;但丝毫不顾长辈的意见,也是不妥当的。考生及家人之间应当形成良性的互助,家人提供意见辅助考生自我权衡,既不横加干涉,也不要放任自流;双方意见相左时要静下心来交流观点;志愿填报应该是合作,而不应该是冲突对撞后胜利一方妥协一方。
“最后,志愿填报固然重要,但它某种程度上只是为我们的新征程选择一个新起点。”大学四年的成就和未来的精彩是靠马上到来的大学生涯里的自我努力来实现的,而不是靠一次高考成绩和一次志愿填报。“因此,大家要重视志愿填报,但不要因此而变得情绪波动和时不时焦虑紧张。”
⊙本报记者 陈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