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2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文化走廊

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时代的东风里摇曳出曼妙春光

⊙樊树林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年。曾经的斑驳历史印迹,如今有哪些新的“打开方式”?在近日举行的“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周年”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提到,全国已有140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99个镇村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而历史文化名城无疑就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是近、现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其为公众留下了不可计数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魂魄集聚场所。

40年来,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日益完善,随着社会保护组织能力的不断加强,现如今,众多的传统村落、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城串珠成链、联链成片,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历史文明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的文化平台,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凭吊乡愁的载体。

历史是有记忆的,而这些记忆不仅告诉了我们过去,明确了我们的现在,更昭示着我们如何走向未来,因此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镇和传统村落的遗产,持续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让其在时代的骀荡东风里摇曳出曼妙的春光,是当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现在和将来努力的方向,这对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大有裨益。要让历史文化名城等真正“活”得滋润,让它们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张名片,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当下更应该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态度,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举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称得上不辜负历史的重托。

建立分类科学、管理有效的保护传承体系首当其冲。历史文化名城、镇、传统村落星罗棋布,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现有的历史名城等进行细致评估、科学归类,对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等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靠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来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恰当的路径选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快速的开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无形中对名城和文物保护带来的持续压力与冲击不断增大,因此围绕问题意识,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底线管理,在城市空间的摆布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官员增强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感,给历史文化遗迹留出“闪展腾挪”的空间。

在国家拨付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办法,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名城保护利用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让其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作用。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切实让历史文化遗产“守得住”“活下来”“火起来”,让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生活交相辉映,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