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一年躺赚20万元”“收纳整理师不限学历门槛,10天速成取证”“心理咨询师岗位缺口数百万,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求职旺季,不少求职者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入“考证大军”,而网络上各类名目繁多,宣传浮夸的技能考证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考到证书就能成为人生赢家。事实真的如此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学员
为增求职筹码
反获一地鸡毛
孩子上了幼儿园,全职妈妈颜女士决定重返职场,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些求职筹码,她决定多考几个证。当她在网上看到“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广告时,全职妈妈颜女士就被吸引。在电话咨询时,机构的老师向她介绍,这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证书,社会需求缺口很大,拿到证书后年薪至少15万元,还能兼职“挂靠”获得额外收入。
进入某机构的健康管理师体验课群后,培训助教先在直播间大力宣传健康管理师的“稀缺性”和课程的超高性价比,紧接着推荐“99元抢位费”,后又推荐5999元和8999元两种班型,并表示课程人数有限,限时下单可享受花呗、信用卡分期免息,只需“挂一挂”网课就算完成培训,统一参加“包过”考试就能拿证,还能提供挂证途径。
颜女士当即就在直播间抢课报名并“挂”完了课程,但对方一直以“疫情”为由不安排考试,并借口“已提交报名信息”拒绝退费。进行了几轮“拉锯战”后,颜女士发现已被对方拉黑,想到几千元课程费打了水漂,她大呼上当,气不打一处来。
颜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大三学生余玲抱着“多一个证就多一条出路”的想法在某公众号的广告中报名了“视觉传达设计师”训练营的培训,先后交纳了几千元的线上培训费用和“拿证费”。然而拿到证书后查询发现,该证书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只能在训练营指定的协会网站上查到,“几千块钱就考了一张废纸”,余玲后悔不已。
乱象
机构在线忽悠
证书实为“山寨”
记者查询后发现,根据《人社部公告》,颜女士所培训的“健康管理师”已于2020年12月31日前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记者随即在各类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输入“考证”等关键词,各式各类的考证广告跃然“屏”上,这些广告大多吹嘘得到证书后的就业前景和高薪收入,还配合“不限年龄”“零基础报考”等极具诱惑性的字眼吸引消费者报名。
记者点开某机构的“公共营养师”培训广告,网页自动跳出客服咨询对话框,简单咨询了记者的学历和专业后就开始推销课程,宣传证书的含金量、就业率、高收入。“考前我们会提供押题密卷,通过率100%,拿证后我们还能提供就业指导”,面对记者对考试的咨询,客服如此回复。而当记者询问该证书是否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人社部网站上能否查询时,客服却避而不谈,只表示该证书是“业内认可的专业证书”。
记者拨打了12333咨询热线,工作人员表示,公共营养师作为一项新兴职业,人社部在2021年12月颁布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报考者需要参加统一组织的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以及综合评审,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具体实施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网络培训所获得证书均为“山寨”,花钱不能“买证”,只能上当。
律师
考证纠纷频出
应走官方途径
“各种名目的‘山寨证书’都是利用人们考证和求职心切的心态来营销炒作,花样百出、夸大效果的培训与考证缺乏质量和权威性,简直可以称为‘韭菜证’。”漳州某司法鉴定所律师许小艳对此现象评价道。
许小艳介绍,随着新型职业的兴起,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考证纠纷”,这类纠纷多涉及当前热度较高的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消防工程师等职业。一些培训机构刻意塑造“职业神话”,以“高通过率”“不过包退”等为噱头招揽生源,而课程又多在线上进行,学员仅通过网络获得信息,无法实地考察,让一些“空壳公司”钻了空子。不少案例中的培训机构在收取学员高额培训费后卷款跑路,判决生效后难以实际执行,导致学员权益无法及时维护。
“受骗的大多是在校学生和想要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求职者,这类群体对职业资格考试了解不多,很容易上当受骗。”许小艳提醒,准备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应通过官方权威途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报考,不要抱有投机心里,从而落入不法机构设下的圈套。在签订培训协议时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涉及双方具体权利义务的内容以及退款条件等重点内容,不要轻信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同时注意留存沟通记录、付款记录、盖章收据,以便发生争议时能有效维权。
■本报记者 肖颖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