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教育周刊

再梦红楼

高一十六班 蔡诗敏

漳浦一中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

——鲁迅

初读红楼,只觉书中人物众多,上至老爷夫人,下至丫鬟婢女,眼花缭乱,玄幻复杂,读了一遍便觉兴味索然。再后来,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了几个《红楼梦》精彩片段,又觉得新奇有趣,便重新翻开那沉重的书页,体味那一个个寻常的汉字表达的不寻常的意味。

黛玉的纯真率性,宝钗的端庄敦厚,宝玉的温柔善良,都使我沉醉其中,一遍遍如饥似渴,心中每每懊悔当初没有用心品味这其中的韵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仅讲述了宝黛的爱情悲剧,更关注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意义的现实问题,它具有永恒的魅力,《红楼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红楼梦》中这样描写秦可卿:“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语言质朴无华,却又意味无尽。“气质如兰,才华如仙”,比喻淡雅而又贴切,曹老先生成功塑造了秦可卿这一艺术形象。曹老先生对汉语有深刻的造诣,遣词用字更是十分讲究,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字的意境,并超乎常人地将其运用到极致。同时,《红楼梦》的美,更体现在诗词歌赋中。

黛玉的《咏白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形象写出海棠花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的姿态,却又巧妙别致,别有一番韵味。

而宝钗的《临江仙》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则借写得风势的柳絮来表达了理想追求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与气节。更体现了宝钗乐观向上、洁身自好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仅从书名来看,“红楼一梦,一生经营算计,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正如苏子所言“人生如梦”。

在《红楼梦》中,红楼女儿们入住大观园,生活于园林中,与大自然终日相伴,是以可有咏菊、咏白海棠等,生活不乏乐趣与情趣。同样的,在现代生活中,有多少人向往着安谧惬意的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然而高楼耸立,不但挡住了湛蓝的天空,还遮盖了那热忱于自然的热烈的心。愿我们在品读这本巨著的同时,能够找回自我,热爱生活。

而每当看到我们的主人公宝玉时,我总会想起他所追求的“众生平等”。在那个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社会中,宝玉的追求是那么的高尚而又无助。然而,在现代生活中这仍是十分重要的。尊重服务人员早已成为多数大众的心声,但仍有少数自诩清高,狂妄自大的“社会人渣”,浪费着社会资源,却无耻地轻视那些顶着酷暑寒冬工作却只领着微薄工资的底层劳动者。个人的贡献看起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若每一天,每一个人都付诸行动,社会终将会变得更美好。

而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黛玉,而是“工于心计”的宝钗。确实,与黛玉相比,宝钗的城府可以说是极深的了,她八面玲珑,收买人心,这也成为多数读者诟病宝钗的缘由。然而,当我一遍遍品味红楼,我却觉得,宝钗这样的人在现代生活中却是极其得人喜爱的高情商人士。她的八面玲珑让她在贾府中如鱼得水,最终在宝黛之争中获得胜利,如愿成为宝二奶奶。有时我总会忍不住想,如若宝钗生在现在,那么她是否就不会两鬓成霜,孤独终老……

《红楼梦》,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在《红楼梦》构造的世界中,我们以旁观者的姿态,看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时间中表演着自己绚丽却也不失味道的情感。

悲剧的最后,我们转身离开,徒留那苍凉而又悲悯的脚印……

(指导教师 林丽洁)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