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文化走廊

记忆中的年味 木板上的芳华

——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颜朝俊展示创作的福字

⊙贺鑫磊 文/供图

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1000多年的传承与演变,已经深深扎根于民间传统的各类习俗中,成为我国传统年节习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块璀璨瑰宝。漳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年画的代表,既有南方的隽秀又具北方的豪放,影响力远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并称“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扎根民间 历史悠久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末,辉煌于明、清。漳州木版年画汲取北方年画的粗犷豪放、造型朴实与南方年画的灵巧纤美、精致秀丽于一身,构图饱满、线条精炼、造型古朴、色彩艳丽、极具装饰趣味,是中原民俗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明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走向兴盛,当时漳州已经有“曲文斋”“多文斋”等多家书坊兼营年画。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明清时期,随着漳州对外贸易港口月港的兴起,漳州木版年画曾一度借助繁荣的海上贸易,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漳州木版年画以颜氏家族的老店为首,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至清末民初时,几乎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的重视下,漳州木版年画这一民间文化瑰宝重放异彩。1986年颜家印制了一套古木版年画,在全国民间美术工作大会上得到与会专家们高度赞赏;1990年,漳州木版年画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2006年5月,漳州木版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题材广泛 独具一格

漳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民间木版年画作品衍生最多的区域之一。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风格古朴、形象生动、造型夸张、色彩绚丽、雕版线条刚柔相济。品种主要有门画、门顶画、中堂画、独幅画、连环画等多种类别,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和装饰图案,代表作品有《天宫赐福》《神荼郁垒》《狮咬剑》《春招财子》《郭子仪拜寿》《老鼠娶亲》等,它们寓意吉祥平安、富贵盈门、福星高照、家族兴旺,反映了民间求富求贵的普遍心理,因而深受百姓喜爱。其中,祈福类年画多设计为金元宝、古币、如意等各种财宝,更是满足了人们求财护财的思想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技法和工艺过程独具一格,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相济,以挺健黑线为主。用色追求简明对比,印制采用分版分色手工套印,称为“饰版”。所用颜料分水质和粉质两种,有大红、淡红、黑以及本色纸诸种。漳州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特别是用黑纸印制的年画,为其他地区罕见。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中国所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

文化传承 创新发展

现年49岁的颜朝俊是颜氏木版年画第七代省级传承人,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木版年画,他辞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传统年画对接文化创意产业中。在漳州博物馆的木版年画工作室里,颜朝俊告诉笔者:“我在六七岁时第一次接触家里从道光年间传承下来的木版年画,就被它的美深深吸引,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如何传承漳州木版年画,颜朝俊认为:木版年画不应只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更应活在当下,融入现代生活。一方面,要注重尊重和保护老手艺人,加大宣传普及教育和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审美意识,激发创新活力,赋予木版年画新的时代内涵,为漳州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漳州木版年画在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过程中,以红包、帆布包、T恤、冰箱贴等越来越多非遗系列文创产品的传播新方式,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我们希望通过日常物件,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花点巧心思,玩出新花样,让更多的青少年能感受到漳州木版年画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它。”谈及未来,颜朝俊表示,将坚持复刻与文创两条路并行,重点在与专业文创团队合作,研发更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年画衍生产品,如动漫、APP、游戏等等;还计划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研学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学习漳州木版年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木版年画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开得更加绚烂。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