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郭坑镇,秋日的暖阳洒落北溪水面,森林的绿裙摆曳入水中。阳光清亮,绿水微漾,好一片自然风光!
九龙江两大支流北溪和西溪,在龙文区有九十九湾水道联通,随后在江东附近交汇,再分多条水道经龙海区注入海洋。
市区的西溪段,因毗邻芗城、龙文、漳州高新区,这些年,开发建设正酣,“一江两岸桥飞渡”成为彰显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封面元素。
市区的北溪呢?多给人以不慌不忙的从容之感,仍保留着较为完好的自然风光,成为不少游客流连的田园。
这里是一幅山水画卷
2020年底,龙文区提出了“加快建设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滨江产业新城、富美中心城区”。“北溪新城一江两岸”项目应运而生,龙文区多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北溪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近期,北溪(龙文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正在推进。
北溪郊野公园,在郭坑镇北溪江滨。在园林绿化建设上尽量保留自然景观,以农业景观替代园林绿化景观,力求让“田园变乐园、林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呈现出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北溪山水画卷。
郭坑慢行生态绿道,按福建绿道标准建设,与现有外围省、市、县绿道系统连接,秉承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保护,依据地形现状,沿山边、水边、路边蜿蜒穿行,将郭坑的九龙江北溪江滨、马洋溪溪谷、森林山地、田园农场等自然生态景观和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美丽乡村、旧民居等原有自然人文资源串点成线。
沿着溪流上溯,到了没有人为景观“干扰”的河段,自然之美更为浓郁。这里没有层次分明的人工绿植、精心设计的四季花开,也没有千篇一律的岸线堤坝、亲水步道,一切就是它原来的模样。蓝天白云铺设的背景,青山延绵勾画中景,绿水和绿植相接,恍若原始森林。要说人为痕迹也不是没有,有水面上停泊的小船和远处木船上艄公刺破的涟漪,仅此而已。
这里有农家淳朴风情
返璞归真,最是难得。
契合北溪的农家风情,这里的景区、农场多数主打“农家乐”模式,土灶、土窑、大鼎、烧烤,这些城里轻易搞不齐的“装备”,成为北溪农家招揽生意的招牌配套。就拿金鸡山下的霞贯双溪生态农庄来说,一到周末,庄子里人声鼎沸,土灶炊烟袅袅。
沿着村道走了几公里,一入停车场可见不少游客提着大包小包的猪肉、蔬菜、河鲜往景区里走。景区中有不少土灶区,租用价格大多在200元以内,提供柴火。每个灶都配了洗菜区、备料区和用餐的大桌子。有人偏爱大鼎咸饭,简单好做,关键在好米好肉好菜;有人青睐土灶焖鸡鸭,在翻炒食材和添柴加薪两个动作之间乐此不疲;有人三下五除二就把回锅肉、红烧鱼、冬瓜沙蛎汤摆上桌,一看就是经验丰富的常客;也有不爱动手的人,打个电话把景区门口的竹筒饭叫来,支个小桌子直接开吃。
大多数人对回归田园有很好的心理铺垫,并不“嫌弃”景区的配套在当下这个旅游行业无比“内卷”的时代显得过分“朴素”。白马在一旁悠闲吃草,游客也不在意花了门票钱没骑马,就这么看马儿吃草。滑索、玻璃桥和木浮桥是跨过景区中间北溪水域的要道,相比投钱较多的滑索和玻璃桥,大多数游客更喜欢水面上的木浮桥。滑草是“大朋友”必去“打卡”的项目,手摇船主要接待小朋友,水上的摇摆网红桥自带“配乐”,摇起来连尖叫都有几分节奏感。农庄有时候会配合团建活动组织浑水摸鱼之类的附加游戏。
这里散落着历史遗迹
北溪沿线还有不少古建筑可看。比如霞贯石楼群,位于口社村霞贯社,包括阅汪楼、曜星楼和承泽楼(俗称“小姐楼”)3座石楼,始建于清康乾年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皆有修缮,较为完好。
芦州古渡口,是了解北溪航运历史的重要遗址,主要有古渡码头、次码头、古韵竹林、牌坊等景观。明清时期,郭坑为九龙江北溪货物集散地,郭坑港辟内运航线,有木帆船经登州、湘桥至漳州城的航线,也有直达龙海石码、厦门的航线。
朝圣景点扶摇关帝文化旅游区,主要由南临九龙江北溪的扶摇关帝庙、瑶山顶部的镇安寨、瑶山山麓13座陶窑遗址等附属文物构成。扶摇关帝庙里有一处奇观“夕阳照关帝”,两大至宝——蟠龙带八仙石柱和御赐玉腰带。
当然,如果只是来田园乡村放松一下,大可不必把北溪的各个旅游点都走遍。在霞贯双溪生态农庄静静待上大半天,看看饱满的稻穗、垂藤的菜瓜、清水中的溪鱼,放空自己,就够了。 ■本报记者 张 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