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嵩
烟火气,是一座小城的灵魂。
且不说大排档街四溢飘散的爆炒油烟和此起彼伏的划拳声、或圆池大三角凉棚下老人们吹拉弹奏和引吭清唱芗剧的热闹、或龙津江堤益宏广场上游人徜徉活动各异的鼎沸人声,单就低檐瓦屋住家门口的闲适工夫茶、长年累月风雨无阻穿街串巷村妇远响的“卖鸡胎”嗓音、小区便道上小伢小囡学轮滑的嬉戏、农家小院迎风拂落的褪色发白的对联,以及那些个阿公阿嬷街头巷尾竹椅上纳凉的低声呢喃、银发爷爷推着并排婴儿车遛娃的满足神情……声声喧嚷,自在安详,这些目光所及的市井截图,是一帧帧不断叠放的凡间底色,是一轴轴随性涂抹的风情画卷,无不充盈着蓬勃脉动的小城心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一方生气,上演着无限生命。
……
难忘那卤料香!
一爿小店,香了一条街,钓起了多少人的馋虫!
就在小城区锦江西路(俗称“城南路”)与龙泉南路十字路口边上,嵌在鱼鳞般排列的店铺间,有一家卤料店,卤鸭、咸水鸭、卤蹄筋、卤鸡爪都是小店的招牌卤品,离得老远都能闻到诱人的卤味烟熏味!
“无料不可卤,无卤不欢畅。”在闽南,在长泰,卤料是很多人从小到大的温馨记忆,家家主妇都会点卤煮工夫。遍数闽南小吃,无论卤面摊、豆花粉丝、沙茶面、锅边糊,乃至快餐店的主打菜品,卤料也是主角。入口的江湖,检阅的其实都是做卤料的本事,卤菜做得好不好,食客的味觉都是一杆秤。
相传,战国时期宫廷名菜“露鸡”即是卤制品的前身,薪火相传,代有创新,卤味有了更多的适用食材。把禽肉类、蔬菜类、豆制品类、笋藕蛋等,悉数放入调制好的卤汁中,旺火烧开,小火浸煮,使卤汁滋味缓慢渗入原料肌理,便成为香浓味美的卤料。卤料强调“热做冷吃”,完成卤制后关火,在锅中浸泡一晚,吃前冷切或加热,口味鲜香。
食物的味道,颇类人际交往,需要时间的加持和检阅。生活中,时光里的老朋友,才是岁月的醇酿,懂你的口味,也懂你的品性。俗世千般味,慢慢熬煮,终成幸福。就它,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好这口,远游他乡的人也常作莼羹鲈鲙。
店主王姓跃宗,是个精明能干的中年汉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初中毕业,自谋生计,拜了不少师傅学了不少行当,结果与做卤料结缘。他摸石过河,不断尝试,到处取经,结合自己“二级厨师”的烹饪经验,虚心听取顾客或褒或贬的评价,逐渐调制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独特的“卤料包”。也屡次换店铺,如今的小店已有十七八年未换。
每天中午或傍晚,他的店前马路人行道上,总有自觉排队购买卤料的现象,店内切肉、剁骨、包料、回温,有条不紊忙碌有序,店外翘首等待一团祥和。
你若有心,跟这个大腹便便常带憨笑的店主闲聊,他会有所保留地吹牛:我在卤水中放入八角、桂皮、花椒、香叶、小茴香、香茅草、甘草等等等等,和自家秘制的几样高端调味药材,在大火转小火中充分熬煮,越陈越香。适时加上一小撮桂子、两三片迷迭香和天竺葵,在起锅时轻巧撒入,慢慢看着火舌舔着卤锅,等着香气一点点渗入鼻翼。不急不躁,不怨不恼。人心静,一切就静;卤水香,万物飘香。时间的味道,从来公平。你无需记住那些扰耳烦恼的调味杂什,只去盯住他那开阖张歙的唇吻,品咂他如数家珍的话语,那一缕缕一丝丝卤味香自然氤氲全身直冲天灵盖。
武安镇中心区是个蕞尔小城,几横几纵街巷,均不足里许。行业竞争,自然有一些卤料店或卤料摊散布,但大多门可罗雀生意惨淡,正应着俗语的“同样生意,不一样财利”。小店的顾客很多是老顾客和回头客,不少人吃了其他家的卤料,总觉得不称意,结果在熟客的推荐下,慕名而来,从此再也不挪窝了。
伴着雾霭,沐着晨曦,每天清晨,“跃宗卤料店”一家子就忙碌开了,揪鸭毛、剔爪蹼、洗肥肠、煮肺叶、剁香菜、撒药材、搬台桌,没有言语,不用指挥,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在你不经意间,一盘盘热腾腾油亮亮香喷喷滑腻腻的卤料已然井然排放。其他人是闲下来了,可他总是一脸疲倦但仍用他憨憨的笑跟路过的熟人热情地打招呼。
“遍寻佳人无芳踪,人间何处觅知音。”不必悬帜甚高,更毋需文君当垆。这爿小店独处一隅,却人气旺炽。它是一道乏有亮色的风景,却俘获了多少人的味蕾。小城的烟火气,少了它,一定不行!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最是那难忘难舍卤料香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