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社会

清水为墨,大地为纸。在市区南山桥,你或许会遇到这么一位达人——

现实版“扫地僧”:不会武功会“地书”

姜全军正在练习“地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月31晚8点30分,一幅大字工整的《陋室铭》书法作品跃然于市区南山桥路面之上,引来不少市民驻足欣赏。不远处,一名身材壮硕的中年男子,一手拎着矿泉水瓶,一手握着特制大毛笔,以水为墨,以地当纸,正即兴挥毫。

写字的人名叫姜全军,今年50岁,曾是安徽亳州汽车工业学校书法专业的一名教师,自幼热爱中华文化和书法艺术,2019年离开老家安徽蒙城到漳州定居。2020年10月,姜全军发现市区南山桥是一处绝佳的练笔场所,自此每当夜幕降临,他就拎着自制的地书笔和清水来到南山桥练习书法,至今已两年多了。他告诉记者,这种以地为媒介的写字方式称“地书”。谈及为何与“地书”结缘,姜全军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

“以水代墨在地上练字,为我在书法世界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时间回溯到2009年,一天清晨,出来晨练的姜全军看到有人拿着大大的海绵笔在地上写字,举止潇洒,写出来的字从容稳健,让姜全军很感兴趣。在路人的授意下,姜全军第一次拿起海绵笔在地上书写,初试时并不像使用毛笔在纸上书写那般流畅,但越往下写越“上瘾”。热爱书法的姜全军做了个决定“我也要加入‘地书’行列”。回到家后姜全军立即准备材料制作地书笔。

一开始,由于对力道的掌握没经验,每隔三五天姜全军便要重新制作一支地书笔,随着力道拿捏越来越熟练,地书笔的使用周期也从三五天延长到一个月,再到如今一支笔用一两年也不会坏。如今的姜全军,运用地书笔和毛笔一样流畅,而且熟能生巧,无论左手持笔或是右手持笔,均能写出一手好字来。

“‘地书’低碳环保,大地做纸,清水做墨就行了,十分适合新手。”姜全军指着手中的地书笔告诉记者,平时所用的地书笔是利用废弃的拖把杆和海绵制作而成,海绵笔头毁坏时可以调换新笔头,实惠又耐用。

2019年,为尽早和远在漳州工作的儿子团聚,姜全军辞去老家的工作前往漳州定居。2020年10月,来到南山桥散步的姜全军一下子被这里的环境吸引,平整的大理石路面十分适合进行“地书”练习。晚七点到十点之间,只要不下雨,不管寒暑,姜全军总会来此打卡。

记者发现,不少往来的行人看到姜全军,便会亲切地上前打招呼,喊一声“姜老师”。只要路人对“地书”感兴趣,姜全军便鼓励他们尝试练习。有不少书法爱好者跟随他学习,他义务教授,分文不取。

今年8月,市民老黄从单位退休后报名参加市老年大学的书法培训班,但平时帮忙带孙子,静下心练习的时间并不多。老黄来到南山桥散步时,认识了姜全军,也迷上“地书”。“练习‘地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在书写的过程中提笔、跨步、提腰都起到锻炼的作用,配合医生的治疗,我的键盘手和肩周炎很久没有再发作。”老黄笑着说。如今,老黄一有时间,便会在自家小区的广场练习“地书”。每当有人问起,老黄总会向邻居说自己是姜全军的“学生”。

☉本报记者 许文彬 文/图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