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青藏高原,家乡在美丽的日喀则,我是一个少数民族女孩。30多年前,中央为西藏专门制定了一项特殊的教育政策——在内地开办西藏班,这也是智力援藏的一项政策。“我要去内地读书”——考入内地西藏班成为许多藏族学子学习奋斗的目标。
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期望我能考进内地西藏班,爸爸妈妈的愿望也成了我那时矢志奋斗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我努力学习,向目标进发。那年六月份考试进行,7月初成绩“亮相”,之后就是等待分数线的焦急……“我考上了!”我激动地跟爸爸妈妈说,全家为之喝彩,六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8月末,我拖着行李箱,脖子上披着纯洁的哈达,踏上了内地的求学之路。
我开始了在内地的求学生活。起初,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他乡,看不见高耸入云的雪山,告别了跳跃奔腾的牛羊,我有些想家,我甚至还因为醉氧在课堂上睡着了,失落、迷茫至极时,我就特别思念在远方的爸爸妈妈。我的班主任知道后把我叫去谈心,安抚和鼓励我。平时,班主任细心地教导我们,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耐心地指正,极其负责地引导我们,不遗余力地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逐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吃坏了肚子,整晚都坐卧难安,不得已给班主任打了电话,我的班主任已是将要退休的年纪,自己的腿脚也不是很利索,更何况还是在大晚上,可是他老人家还是来了,急切地带我去医院急诊部,医生说是吃坏了肚子,需要输液!就这样,班主任陪着我输液,直到凌晨两点多,还在我输液的时候为我打温水,询问我是不是吃不惯这边的伙食,温情地安慰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非常感动。虽然我们的风俗文化不同,常用的沟通语言不同,甚至在此之前都不甚了解,但是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在此之后,让我更是深有所感的是,我们学校举办过很多关于“民族团结”的主题活动,学校为了在新年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氛围,按照藏历风俗,让食堂为我们做“古突”,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迎接藏历新年。大年初一,校领导来看望我们,大家相互送上诚挚的祝福,一句说得不太标准的“扎西德勒”,瞬间让温暖涌上我们的心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的初中三年时光就这样在幸福和关爱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很快我成了一名高中生,迎来了我的高中生活。这一次我们是散插班,这意味着我们要同汉族同学们一同学习,这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挑战。拖着沉重的行李箱来到终点站,坐上学校为我们准备的大巴车来到学校。那是一个夜晚,我们三人走在去宿舍的路上差点迷路了,一到宿舍,宿管阿姨为我们忙前忙后,体贴细心,寝室也很温馨,这打消了我的畏惧。很快我们开学了,班主任领我们去教室,我们来到班级,同学们都在鼓掌表示欢迎,老师让我们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我们三个同学由于害羞,都不好意思开口。老师宽容地为我们解围,向同学们一一介绍我们。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班级,在分配座位时老师让我与一位汉族女生同桌,开始我真的很害羞,但是同桌很热情,她询问我叫什么名字,还先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丝毫没有距离感,她还向我询问许多关于西藏的风俗文化,我们聊得不亦乐乎。短短相处一番,我们马上熟悉了,我的害羞怯懦也逐渐消除了。班级中有很多喜欢西藏的同学,时常向我们了解关于西藏的风俗人情,还会向我们学习藏语,目前他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用的问候语。很多同学对藏族文化感到好奇,觉得神秘,作为藏族学生我觉得有义务传播藏族文化,也顺便借助和同学们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让自己更好地融入汉族的文化当中。班级的同学们也会跟我讲一些闽南本地的风俗人情,还教会我一些这儿的方言。
当然我们时而还是会思念家乡,学校每个月都会为我们过生日,举办许多关于“民族一家亲”“汉藏一家亲”的主题活动,节假日总会安排一些唱歌跳舞的文娱活动,让我们有家的归属感。到这里,最大的压力就是学习了,我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所以成绩上不太理想,学校很理解我们,在培养藏生方面不遗余力,特地安排老师为我们上辅导课,汉族的同学们也会在学习方面帮助我们,这些支持和关怀让我确信我能顺利且美好地度过高中生活,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民族团结友爱为我们营造的和谐氛围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不一样的关爱,感知到了不一样的幸福,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求学经历,我真是非常幸运。
(指导老师 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