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文化走廊

一场千古罕见的君臣对话

——黄道周与崇祯帝平台抗辩 ⊙黄辉全 文/图

黄道周

《四库全书》记载黄道周谥号

乾隆帝评价黄道周“一代完人”

《隆武遗事》记载黄道周事迹

黄道周,字幼平,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于今东山县铜陵镇。清·《小腆纪传》卷二十三:“黄道周,漳浦之铜山人也。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自幼坐卧其中,故其门下士称为石斋先生。”

隆武二年(1646年)黄道周抗清不屈,就义于南京。清·《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一:“督师少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黄道周,学行推重于天下。崇祯中劾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召对平台,反复抗论。坐嫡戍,南都亡。往见唐王请募兵江西,得义旅9000余人,出徽州遇大兵,战败被执至江宁,不屈而死。黄道周硕学清操,孤忠亮节,克全儒行,无愧贞臣,今谥‘忠端’。”清道光五年(1825年)礼部奏文以黄道周从祀孔庙,赐建家庙,成为闽南地区唯一列入曲阜孔庙从祀的先儒。

平台抗辩 悚动天下

文献记载,平台召对是明朝的一种制度,相当于国情咨议,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地点就在北京紫禁城建极殿(今保和殿)后的云台,亦称平台。平台召对时,皇上提出问题后,相关的官员出班趋前,必须跪在那里答话,除非皇帝开恩发话,谁也不准站着说话。

晚明末世,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不止,大明王朝大厦摇摇将倾。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登基后,勤于政务,除阉党明朝政,恢复被万历皇帝所中断的平台召对制度,曾六下罪己诏,也算是一位勤躬政事、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但为人刚愎自用,急躁多疑,有急于求成的崇祯帝,因此在朝政屡铸大错而自毁长城。又中后金反间计,诛杀大臣名将袁崇焕,重惩辅臣钱龙锡等。朝中无人敢言是非,大明帝国的曙光渐渐消失。黄道周激于义愤,连夜起草奏章为钱龙锡辩冤,其中还直指崇祯“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大怒,认为黄道周是有意包庇钱龙锡,让他回奏。黄道周为自己辩解,表明自己是“区区寸心”“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黄道周再度谏言凌厉,一日分劾三疏,分别劾杨嗣昌夺情入阁,陈新甲夺情为宣大总督,方一藻以辽抚议和。崇祯为此大怒,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君臣大辩论。

七月初五,崇祯召集文武大臣及黄道周于平台。崇祯帝责问黄道周连上三疏有私人欲望。黄道周答:“臣三疏皆为国家纲常,自信无所为。”

平台之上,黄道周就杨嗣昌、陈新甲夺情一事与崇祯帝展开了更为直接而激烈的辩论:“帝曰:前月推陈新甲何不言?道周曰:时御史林兰友、给事何楷,皆有疏,二人臣同乡,恐涉嫌疑耳。帝曰:今遂无嫌乎?道周对曰:天下纲常,边疆大计,失今不言,待将无及。非私也。帝曰:清虽美德,不可傲物遂非。惟伯夷为圣之清,若小廉曲谨,是廉非清也。道周曰:伯夷忠孝,故孔子许其仁。……”

黄道周不顾冒犯君上的威严弹劾杨嗣昌,其表面原因,是杨嗣昌父母双亲,丧服在身,依礼制只能居家守丧,不宜出世做官;实际上,是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与清廷议和,这关系到明末政治斗争的一个极大关节。

崇祯屡屡驳之,道周面不改色,争于帝前,而且再次声言应罢杨嗣昌、陈新甲二人。但崇祯袒护杨嗣昌,则把黄道周比作少正卯,指责他心逆行僻,叱道周“尔一生学问止成佞耳”。

《明史·黄道周传》:“帝与诸臣语所司事,久之。”本来崇祯帝对这场“专场召对”已做了精心策划准备,大有胜券在握。没想到碰到硬直又执着的黄道周,顿时龙颜大怒,竟用“佞耳”之词来羞辱一生以《孝经》大义而行的黄道周。于是更加不依不饶,毫不惧色直责崇祯帝,“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臣今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近日杀臣,则陛下负臣。”舍生取义的黄道周,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犯颜谏争,不少退”,当场“观者莫不战栗,直声危天下”。

古之圣贤,以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奉《孝经》若圭臬的黄道周,在这条路上走得何其艰险,时时有被杀头的危险,他却依然以东山人那大海般固有的执着,依然深信圣贤所立的“纲常”“节义”是支撑起大厦的精神支柱,依然深信“忠”“孝”是安身立命的指针,是净化社会灵魂的济世良方。黄道周雄辩滔滔,劲气直词,百折不挠,纵横莫挡,很不给崇祯帝面子。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君臣分庭抗礼”对话,其场面惊心动魄,为黄道周政治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幕。后来有人将这次君臣交锋分为六个回合,最后比分是崇祯皇帝四负一胜一平,黄道周是四胜一平一负。

关于这场召对,版本很多,《明实录》《明史》《明季北略》《黄道周年谱》《明儒学案》等都有详细记载,尤以孙承泽的小说《山书·争执纲常》最为生动详尽。顾诚在《南明史》中评说刘宗周和黄道周,“皆非栋梁之材,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

“黄道周立身行己,秉正不回,其抗疏直谏,皆意切于匡剂时艰,忠荩之忱,溢于简牍。”平台抗辩的第二天,内阁奉旨拟定:黄道周“结党串通扰乱政务,降级调外使用”。结果招致被连降七级,调任江西布政司照磨。

《明史·黄道周传》:黄道周“与天子相争胜”,事不止一端。其较著者,始则于崇祯五年,因与皇帝辩诘朝政之非,招致雷霆之怒,在右中允位上被削籍为民;崇祯九年复官后,在崇祯十一年七月,复又上书弹劾杨嗣昌夺情入主内阁。为此,黄道周与思宗数度往复论辩,终不为至尊之威屈折。

孤忠亮节 无愧贞臣

黄道周自幼受朱熹“格物穷理、求实力行、忧国忧民”的品格和“追求至德之境”精神的熏陶影响,清光绪《增刊〈漳州府志〉序》:“自宋朱子为之官师,洎明石斋黄氏以理学忠孝倡导后进,士民益敦志行”。黄道周一生的政治颠簸都是在与崇祯的反复抗疏、又反复被罢斥的循环中走过来的,“通籍二十载,历俸未三年”,虽有济世之心,但无请缨之路。但其屡逆龙鳞,直言敢谏之声为当时士人所钦慕。平台抗辩一节,更是悚动天下。

他与崇祯皇帝平台激辩,已经证明了他不是忠于皇帝一个人,而是忠于儒家倡导的道德秩序,为维护这一秩序,他不惜得罪杨嗣昌,不惜得罪皇帝。通过这件事,黄道周在京城内外名声大震,其刚正勇敢之声远播,崇祯却颇为猜忌。翌年八月,崇祯下旨“立削籍,逮下刑部狱,责以党邪乱政,并杖八十”。黄道周惨遭“廷杖之厄”“北寺之囚”,“赭血满衣疮痂蔽褥”“卧病八十余日,抱足扶首,仅能起立”,险些毙命狱中。但他依然有志不坠,写信给门下学子们说:“古人于仁义烂时自裹血肉,仆于血肉烂时自裹仁义。悠悠命也,谁为谈者!”然而,此时的黄道周,其高尚的品德俨然晦暗中的一盏明灯,一些名节之士以追随他,与他同狱侍候他为荣。

黄道周一生以忠孝行世,《孝经》是其思想本源,此次牢狱之灾就是因孝道而引发,然而即使处于几乎是仕宦生涯的低点之时,黄道周仍将《孝经》作为精神支柱。后来他在《感恩疏》感叹道:“至于不清不本之臣,遗祸苍生,失误大计,臣犹自悔知之不尽,言之无力”,却丝毫不改初心。

在“不见三光,如椰子大斗室”中,黄道周“带血晨兴写《孝经》,和枷夜卧编《周易》”,凝神静气,恭谨不苟地用小楷写下的一百二十本《孝经定本》,字字珠玑。身后老狱卒朝着身子静候着,当他颤颤巍巍从石斋先生手中接过《孝经定本》册页的时候,已是泪流满面……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初五,黄道周在南京慷慨就义。黄道周政治的一生,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在政治的是非面前,十分严谨,秉持纲常,严格自律。黄道周政治品格上的高尚与当时诸多臣子的品性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为国家、民族的大义,为百姓苍生,不畏权贵而谏的精神品质,成为封建士子的表率与典范。

一代名儒黄道周,一生仕途崎岖,但因其笃学卓思,抗疏敢言;在明末阉党当道、朝政窳败的时代,成为砥砺持志、不畏权势的象征而备受世人敬重。论学为“以文章风节高天下”;处世性“战冷方刚,不谐流俗”“强忍敢言,以里贤自命”;为政则是清正诤臣,史称其“一往孤忠,行将与天子争胜”。乾隆帝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评价道:“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