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文化走廊

因敢于质疑权威而灿烂了自己的前程

林元培

围屋(水彩) 陈满根 作

⊙唐宝民 文 弘 艺 供图

在一个等级秩序观念严格的社会中,年轻人挑战权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权威的地位往往不可撼动,年轻人如果质疑权威的理论,往往会被看作是不知天高地厚,因此很可能受到打压、排挤。但这其中也有幸运的人,挑战权威以后,竟然为自己开创了灿烂的前程。

华罗庚是著名数学家,但他实际上只有初中学历。他之所以能在数学界脱颖而出,是敢于挑战权威的结果。

学者王鑫在《重回民国上学堂》一书中记述道:“华罗庚于十八岁那年到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兼管学校事务。在处理完学校事务之余,华罗庚悉心钻研数学。勤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华罗庚在十九岁那年,发现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写错了,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议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并于次年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由此,华罗庚的数学天才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当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打听到华罗庚只是一位读过初中的年轻才俊时,不禁深为震惊。于是,他便写信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到了清华之后,华罗庚更是坚持不懈,自学不止,他自学了英语、德语,二十八岁时便当上当时国内最为著名的西南联大的教授。后来,他又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华罗庚更是应邀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担任教授。”

如果不是敢于质疑大学教授的理论,华罗庚即使能成为数学家,可能也要走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但由于发表了那篇文章,年纪轻轻的他引起了数学家熊庆来的注意,从此迈上了成功的坦途。

林元培是桥梁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林元培进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从事技术研究。他醉心于桥梁事业,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李国豪是同济大学教授,是著名桥梁建筑专家、中科院院士(当时称中科院学部委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他创建了著名的“斜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于李国豪院士,林元培特别崇拜,但他并不迷信权威,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他对李国豪的“斜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理论”产生了质疑,认为这一理论并不完全正确。那时的林元培,只是一个27岁的普通技术员,应不应该向李国豪提出自己的见解呢?他稍稍犹豫了一下便做出了决定,因为他觉得科研事业不能盲从,在权威和真理面前,应该坚定地选择后者。于是,1963年的一天,毛头小伙子林元培有了一个大胆的壮举,他敲开了李国豪办公室的门,当面向李国豪说明了来意。原本以为李国豪会以不屑一顾的眼神回敬他,没想到李国豪态度十分认真,面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后辈,心情十分平静,静静地听完了林元培的分析。

陈述完自己的意见以后,林元培心情紧张地等待着李国豪的反应,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李国豪虽然是大师级的桥梁专家,但却丝毫没有门户之见,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倾听完林元培的反对意见后,眼神中竟然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不但对林元培进行了鼓励和肯定,还表示要支持林元培的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这一切令林元培非常感动,也给了他极大的自信。

林元培作为一个晚辈,敢于质疑前辈的理论,并有了当面交流的大胆壮举,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成功之路,有的是别人给铺就的;有的是自己开创的。上述两位科学家的成功之路,就是由自己开创的,而且都源于同一个原因,即敢于质疑权威的理论。我们可以说他们是由于运气好,但这样的好运气,不正是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吗?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