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文化走廊

血性侨领谢联棠

⊙黄喜祖 文/供图

谢联棠旧照

如今尚屹立于铜陵镇的东山人捐赠飞机纪念碑

修葺一新的谢联棠故居外景

当年南埔村老人领取谢联棠捐赠款项的签名单

抗日战争期间,他,是“坚守就是亏钱专卖国货”“滇缅公路运送物资”“捐购‘东山号’战斗机”“捐建烈士陵园”;他,也是“人才强国,教育兴邦”倡导者,东山乡村办学第一人;他,还是社会福利性“敬老养老”首创者……他就是血性侨领谢联棠。

商界绅士苦出身

谢联棠故居,位于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的“联棠文化园”内,是由其祖祠修葺一新的一处展馆。

出生于清朝末年(1888年)的谢联棠,又名莲塘;在他的父亲不幸谢世7个月之后,终于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尘世间。那年,正是清政府日落西山之际。再添男丁,原本应该在年末的宗祠披挂红彩,以示吉庆;可他的出生,并未给这个曾经有过商场鼎盛的家庭,带来几分喜悦。

因为,此时,其父亲所经营的花生油作坊日渐式微,直至关门停业;而撒手人寰的父亲,留下的却是因经营而赊下了一大笔债务。家道中落,谢联棠差点被卖,是早年在印尼经商的他二哥苦苦哀求母亲,并寄钱来,谢联棠才不至于沦为他人儿子,才能够读书识字。

就在谢联棠16岁那年,苦日度年,积劳成疾的母亲,等不到他娶妻生子,也驾鹤西归。为了生计,18岁的谢联棠背起简单的行囊,孤身一人远涉重洋,投靠早年就“过番”到印尼经商的二哥。

可是,在谢联棠23岁那年,二哥也因病而故。谢联棠苦撑他二哥的这份家业。因守商道,持信义,使得谢联棠在商场上如鱼得水,商场事业,人气鼎盛;明大义,有智慧,善理事,又将谢联棠推至当地侨界振臂之位置。

为当地华侨打赢侨校公款被地方恶势力所侵占,兴办华侨子女学校,带领印尼侨胞发展经济,兴办公益,安居乐业……谢联棠的那一份炽热的拳拳之心,使他成为一名既是商场好手,又是一位深富正义感的商界绅士。

在他逝世40年后的2014年6月24日,《印度尼西亚商报》特地推出一版《特别报道》,既是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一贯之爱国爱乡的褒奖。

血性侨领家国情

1915年,日本军国主义,肆无忌惮,横行中华,其侵略行径千夫所指。其时,日军宪兵队,践踏国际公约,大举入侵济南,大开杀戒,屠杀国人;一时间,血雨腥风,恐怖气氛四处弥漫;大量日本人亦涌入商埠区域,肆意妄为,济南成了日本人的法外之地,他们使用各种无耻手段,阻断国人经商命脉,商埠一时间东洋货物充斥,挤压国货商业空间,无数商店转行的转行,凋敝的凋敝。

消息传到印尼,华侨们义愤填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谢联棠立即振臂,联合华侨们创办侨兴国货公司,抵制日货,专售国货。当时,祖国工商业落后,国货种类稀少,而且国际汇率波动巨大,专卖国货几乎都是亏钱。但谢联棠不计得失,义无反顾地坚持着,他对侨胞们说,“吾人处世,凡遇事业有益人群者,不必权衡利害,只须勇往直前,自有灿烂之后果。”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谢联棠再次挺身而出,奔波于东南亚侨界中筹资筹物达10多万元(银元),通过“苏岛华商糖米什货公会”,转汇回祖国支援抗战。1942年,日军南侵,印尼沦陷,公会受到日军的破坏,但他没有放弃抗日,舍小家为大业,继续组织爱国华侨机工,秘密投入到为抗战筹集物资的忙碌之中,将筹到的物资以及资金,不顾身家安危,辗转通过滇缅公路,源源不断运载回国支援国内抗日。可想而知,在那日本人飞机日夜轰炸,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华侨的谢联棠,对祖国的安危,是如何的牵挂于心,而将自身生命置之度外!

1939年至1940年2月间,日军三次进犯谢联棠的故土东山岛,岛上军民的英勇抵抗,三次打退敌人。而远在新加坡的谢联棠闻信而起,觉得这是为国家民族不至受外敌侵略,生灵涂炭,能够安于生息的好机会。谢联棠立刻积极行动起来,他携手华侨与商界,成立抗日组织的“东山励志社”,四处奔走呼号;他个人募捐款项4万银元,和家乡人民一起筹款达15万银元,购得“东山号”战机一架,投入打败日寇的战场,得到当时的国民政府嘉奖和广大民众的拥戴。为纪念那些因抗击日军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他又慷慨捐款建造“东山抗战烈士公墓”和纪念亭。

国难当头挺身出,抗击日寇捐飞机。这就是谢联棠,一份对国家热土的赤诚之心!至今,那巍然屹立在东山县铜陵镇铜陵社区的抗战捐机纪念碑,傲然于海疆,讲述着那“东山郞”的不凡义举……

远见卓识育英才

谢联棠深知穷苦人家读书的艰难。为让家乡孩子能上得了学,尤其是女孩子,也能够上学读书,1917年,年方29岁的谢联棠,将南埔村谢氏本家祖祠修整后,设为校舍,他出资聘请先生到村里,教孩子们读书。

1931年,他感觉应该兴办一所学校,才能容纳更多的孩子就学,又独自出资,在村里创办了全县第一所完全小学——“南熏小学”。可以说,在20世纪的30年代,南熏小学,是东山县广大农村有史以来独占鳌头的小学。小学里面的教学、食宿条件齐全,县里许多村小学生也都到此就读。为激励后辈更加励志,立志成为家国栋梁之才,谢联棠亲自撰写了“明礼仪、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校训。由此足见,谢联棠当年怀抱的“人才强国,教育兴邦”赤子殷殷之心,日月可鉴。

南埔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元兴盛之乡村。村里的许多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也与男孩子一样,能够上学读书,识文断字的女性,比其他农村多得多。一谈起这件事,已是大学本科毕业,而今又当上了“村官”,肩负着“乡村振兴”重担的谢桂妹,不无感叹“六叔公”之远见卓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山县百废待兴,如此情况,让谢联棠夜不能寐,他积极组织华侨集资,建设东山华侨电厂、东山面粉厂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实业,致力于改善家乡人民的生活条件。谢联棠一生感念家乡与亲人;他将对家中长辈之尽责,转化为对家乡父老之尽力,每年春节,他都将自己节俭之钱款,汇回家乡,作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的敬老金,24年持续不断,直至1974年86岁高龄去世。

谢联棠又在东山大地上,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与远见卓识,写下了前所未有的一笔辉煌——首创社会福利性“敬老养老”!与当今正在兴起的“社会敬老院”,仿佛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其“前身”与“范本”。东山县侨联主席张爱玲的诠释,不禁让人深深地体会到这位虽然侨居海外,却心系祖国热土的那份拳拳之心。

走在南埔村的联棠公园,那口引人注目的椭圆形清塘,映照蓝天丽日,塘里种植着莲花;秋风拂过,涟漪泛起,仿佛在讲述着这位将家国情怀写在桑梓大地的爱国侨领令人感怀至深的家国故事……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