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悦读

中国古典文学视域下 诗与琴的更唱迭和

▱张艳辉 文/供图

内容 简介 中国古代琴诗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为方便读者阅读,《中国历代琴诗品鉴》共选琴诗三百余首,所选作品首先考虑其艺术性的优劣,其次照顾到各个时代所选琴诗数量的均衡性以及内容的多样性。所选作品起南北朝时期迄清代末年,琴诗作品以时代顺序编次。入选各篇均有注释,注释尽可能采用原始材料,或揭橥其义,或注明典故,同时对诗中所涉及的人名、事件根据具体情况略加考证。入选各篇篇首加作者生平简介,篇末加具有代表性的前人评论,以便读者参考阅读。

作者 简介 张艳辉,女,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出版古琴著作三部,发表论文多篇。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时至今日,人们熟知古琴“仍然展示着文人传统所订立的一切崇高的音乐理想”(高罗佩)。可以说,中国古典音乐最具有文人特质的是古琴。

中国古代文人给予了古琴至高地位,如桓谭在其《新论·琴道》中提到:“八音之中,唯丝为最,而琴为之首。”又言:“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嵇康延续了这一说法。顾况在其《王氏广陵散记》中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同时,文人擅琴者比比皆是,如阮籍、嵇康、蔡邕、王绩、王维、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姜夔、耶律楚材、袁桷、杨维桢、张岱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陆游,他自称“向来爱琴虽一癖”,不仅能够“弹琴悦性灵”,又能“松窗自斫琴”,除了弹琴、斫琴,陆游几乎关注到了关于琴的各个方面,如修琴、琴价、琴材等等。形容摹写,反复讽咏,可谓志诚乎琴也。这也恰能够说明文人的气息与古琴相伴相生。

《礼记·乐记》言:“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明人钟惺云:“礼乐者,国之所不可斯须去;而笾豆琴瑟者,礼乐之不可斯须去者也。”体现出以琴瑟为核心的中国礼乐文化与文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古琴的功用与诗在其教化意义上是一致的,或者说,琴道就是诗教在另外一种层面上的折射。古琴音乐产生之初即以风教为支撑,《尚书》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桓谭《新论·琴道》:“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合。”古琴音乐理想基本上是以天下太平、万物和畅为目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文人们更愿意将古琴纳入诗的范围,以表现其社会化功用。例如白居易《清夜琴兴》:“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范仲淹《听真上人琴歌》:“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可谓将琴道寓乎诗。

就个人情感方面来说,“诗以道志”,也就是情动于中,发言为诗。薛易简《琴诀》则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可见,二者在这一点上也是相当契合的。

古琴元素与诗歌相结合最早体现在《诗经》当中,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此后,随着诗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大量的琴诗。这里所谓琴诗,首先是就作品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听琴、弹琴以及描摹琴声、琴人、琴材、琴事、琴意、琴理的诗,而并非仅仅有个别字句提及古琴的诗歌。

基于此概念,琴诗的出现,据现存文献,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例如谢朓《和王中丞闻琴》《琴》以及何逊《离夜听琴》、庾信《和淮南公听琴闻弦断》等,数量并不多。

至于唐代,琴诗大大增多。兴象玲珑是唐代诗歌的整体特征,琴诗亦如之,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王建《江上琴兴》等。盛唐之后,文人们吟咏古琴的同时,情感上却起了一丝波澜,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白居易《废琴》:“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于武陵《匣中琴》:“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从这些诗人的言语中可以捕捉到一丝信息,似乎除了文人,世人对古琴并没有多大兴趣。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唐代以燕乐即俗乐为主流,当此之时,以琵琶、羯鼓、笛等为主的胡夷、里巷之曲风靡一时。《太平广记》记载:“玄宗性俊迈,酷不好琴。曾听弹正弄,未及毕,叱琴者曰:‘待诏出去。’谓内官曰:‘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古琴地位之下降可见一斑,琴道衰落亦由此始,琴诗中多有尚古意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降及有宋,古琴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变成一种文人趣味。较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其《三琴记》云:“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这里欧阳修的“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或多或少受了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影响,认为弹琴是自娱自乐的行为,这是宋代琴诗特征之一。

此外,宋代诗人对陶渊明的“无弦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晋书·陶潜传》记载:“(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仅仅是出现“无弦”两字的诗歌作品就有近两百首,比如欧阳修《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邵雍《黄金吟》:“会弹无弦琴,然后能知音。”这种“无弦”情结其实也是文人趣味的一种体现。得此趣味,是文人的重心,这同样可以辐射到大部分宋代琴诗当中去。

金元时期至于清代,除了蹈袭唐宋琴诗,也有几个新现象需要说明。

一是题琴画诗的兴盛。一般认为题画诗肇源于唐,清沈德潜谓:“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金元之前,以古琴为题材的画鲜有题诗,所可见者唯黄庭坚《赵景仁弹琴舞鹤图赞》及郑思肖《戴安道破琴图》等诗,元代以后,题琴画诗大量出现,其特征是重写意而轻写形。同时,这类作品将诗的托物言志、画的摹形绘状、琴的声音变化融为一体,极具特色。

二是围绕古琴的结聚式诗歌创作大量出现。首先,明人以“琴棋书画”为命题,相与酬唱。其次,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群体,借助古琴这一载体,来表现故国之思。吴伟业《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王士祯《抱琴歌》、屈大均《绿绮琴歌》、同揆《鼎湖篇赠尹紫芝内翰》等都是这一类作品。再次,清代古琴收藏家向文人征诗。最有名的当数张衡,张衡于曾得到一张唐代雷氏古琴,当时有很多文人参与到题咏雷氏琴的活动中来,例如王士祯、朱彝尊、施闰章、黄宗羲、陈维崧、毛奇龄等人。张衡将这些作品名之曰《雷琴篇》。最后,南宋谢枋得、文天祥所用琴的面世,也在清代末年的诗人中掀起了创作热情。这些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