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但闽南俗语“吃紧弄破碗”(又一说“吃紧咬破碗”),说的是有人可能因饿得不行,端起饭碗就急着吃饭,因狼吞虎咽把盛饭的碗也弄(咬)破了,结果饥肠没有及时填饱,碗里的饭食也洒落满地。对于此类现象,我们的先哲已创造出许多成语加以表述,如 “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等等,只不过是闽南人用“吃紧弄破碗”这种比较形象而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而已。
世间万物的成长都有其发展的规律,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吃紧弄破碗”,说明不论办什么事如果操之过急,或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描绘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见田里的秧苗老是长不高,因急于求成,便自作聪明把它一一拔高,结果所有秧苗都枯萎死去。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兴趣者很喜欢研究生物,有一天他从野外发现一只蛹,便把它带回家想观察它如何破茧成蝶。他通过蛹的裂缝看到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破蛹而出。为了帮助蝴蝶早点飞出,他便拿剪刀将蛹皮剪开,结果那只飞出的蝴蝶成为“早产儿”,因翅膀发育不全不久后死去。兴趣者为自己好心办坏事而后悔不已。
“吃紧弄破碗”的要害是心急求快。但世间有许多事是急不得也快不得的。那位“吃紧弄破碗”的人如果让他烧饭,他也可能因“吃紧”求快而大上猛火,结果是碗虽没弄破,却很容易把饭烧糊烧焦,同样达不到填饱饥肠的目的。由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吃紧弄破碗”的教训,所以在民间才会出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吃热番薯要看势面”等民间俗语,告诫人们不要因心急而盲目求快。那些不靠主观努力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而幻想靠“一日千里”“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理当休矣!
⊙张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