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已经成为当下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抖音的覆盖率达到了99.42%,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49%。2022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
让非遗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走进生活,是传承非遗文化的好方式。再好的非遗文化不走进生活、融入生活,都会失去光彩。说到让非遗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走进生活,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通过解谜游戏认识了好几本古籍,非常棒”……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受到文博爱好者热捧。国家典籍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该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是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推出的体验活动。
青少年玩家以“古籍修复工作者”的身份,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推理“修复古籍”,让沉浸式互动体验“古籍文化”充满趣味,了解了古籍背后的历史,学习了古籍的修复知识。让“专业的古籍保护”成为“公众的积极参与”。如此“古籍保护”让“古籍”不再“孤寂”。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正切合了这种精神倡导,让文化遗存的“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古籍利用”“古籍探索”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古籍保护”也罢,“古籍修复”也罢,“古籍传承”也罢,说到底,所有的非遗文化都不能只是“博物馆的事情”,不能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必须借助更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传播平台传播出去,让其融入生活的空间里,尤其是需要“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心里。
数字化技术正让古籍等非遗文化得以“解封”,让古籍等非遗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例如,字节跳动通过与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修复与保护以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合作,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让《永乐大典》等书籍得以“复活”。而广大读者依然是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这就需要我们让这些古籍得到很好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古籍“活”起来。让古籍“活化利用”。如今,借助现代载体推出的“全民晒书”“寻找古籍守护人”等网络线上活动,激发了人们“热爱古籍”“探寻古籍”的热情,更获得了青少年的认可。就拿字节跳动推出的“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来说,其依托文字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助力中华典籍数字化整理,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前,识典古籍平台已上线1200余部古籍。
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交融点”“碰撞点”,让“文化之魂”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态融入“生活空间”,只有产生了精神共鸣,才能让古籍文献真正得以传承利用。
让非遗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走进生活,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不能“待在深闺”,保护文化遗存需要“活化利用”,让“古董”不再“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