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 上一版 返回首页
第12版:九龙江

南门头

▱严小瑜

小时候,外婆家在“南门头”,南门头是条街吗?不是呀,门牌上明明写的是南市场24号,门口的路灯杆上写的是“博爱道”,可是大人们说起外婆家就是“南门头”,所以“南门头”就是我的外婆家。

南市场24号,这是印在我脑海中的门牌。出门是一条不太长的街,两边是红砖的闽南骑楼,略有参差的两层楼高,一楼沿街可做店面,街道中段有两棵凤凰树,一到夏天就像两把撑开的大红伞。最早时街道的中间是不通车的,盖着巨大的顶棚,下面分隔成一格格的摊位,卖菜的、卖鱼的、卖肉的、卖生面糕粿的,还有摆满各种不知名野草的青草摊,“老传统”的漳州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一般不是着急找医生,而是到菜市场的青草摊买把对症的草药,拿回家熬一锅青草水喝。每天凌晨三四点,南门头就从寂静中悄悄醒来,先是零星的出摊的摊主上货摆摊的声音,渐渐地加入一些买菜人的讨价还价声,后来人越来越多,吆喝声、叫卖声,还有肉丸摊上摊主挥舞着两根大木棒打“贡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热火朝天的氛围在早晨七八点钟到达一天中的顶峰,无比嘈杂却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热气劲儿,这股人间烟火一直笼罩在南门头上空,延续到午后才渐渐平息。

然后就可以睡个午觉了,大家心照不宣地降低嗓音,摊主们或在摊位上打个盹儿,或两三人围着低声拉拉家常,直到傍晚南门头才又逐渐热络起来,这时出摊的多是品种丰富的酱瓜摊,有绵软爽口的“番仔豆”,有包得四四方方的红腐乳块,有生腌泥螺,还有漳州独一份儿的“咸牛奶”,夹一个埋在热气腾腾的稀饭里,奶香浓郁、Q弹咸香。

到了晚上,南门头依然热闹。当所有的摊位都收拾好以后,便变成了街坊四邻孩子们的乐园。晚饭后,大人们在屋里收拾碗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出来了,不需要相约,只要有两三人玩起来,队伍就会越来越庞大,最多时有十几二十个不同年龄的孩子玩在一起,我们玩一种叫“救国”(闽南语,类似捉迷藏)的游戏,那一格格分隔的摊位变成天然的大迷宫,是最好的藏身之所,时而躲得安安静静,时而又像一群野马呼啸而过。有时,“救国”玩腻了,年龄较大的孩子头会建议玩“探险”游戏,就是一起去龙眼营、香港路、万道边钻那些四通八达又昏暗的小巷子,越黑的巷子越往里钻,每每钻到没路灯的窄巷时,胆小的表弟就要说:“我好像听见我妈叫我了,我们赶紧回去吧。”……30年过去了,这个梗依然会被我用来调侃。

从我记事起,外婆就在南市场24号一楼的店面开张卖油条,那时候外婆已经有六十几岁了,可是依然行动矫健,骑着28吋的横杠大自行车,做事风风火火,笑声爽朗。做油条是件辛苦的生意,晚上要提前和好一大缸第二天要用的面,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开门营业,一直做到上午九点半左右卖完收摊打扫。舅舅们和妈妈都劝外婆别做了,好好安享晚年,可她却总说自己闲不住。小时候一到暑假妈妈就送我到外婆家住,每天早晨一根冒着油光和热气的脆油条配上豆浆和鸡蛋就是我的早餐……自从外婆不做油条后,我再也没吃过比她做得更好吃的油条了。

我离开南门头已经快30年了,虽然那儿已经变成高耸的江景房和美丽的江滨公园,可每当我想起,那旧时的模样依然清晰。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