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3年的春天,九龙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龙海县的几十万亩农田急需灌溉。
自1962年10月上旬至1963年2月,已有120多天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全县76座小二型以上的水库,已有58座水库干涸见底。全县已有11万多亩水田缺水溶田,占总水田面积的38.2%,还有占16%的秧田无水播种育秧。如不切实解决引水溶田问题,早季将有一半以上水田要抛荒。
为了确保春耕的顺利进行和农业生产的大丰收,龙海县委发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号召,组织全县人民进行了一场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莲花公社玉枕大队、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和东泗公社西岭大队均以“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牺牲了自己的部分农田,支持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示范带动的作用。这些大队的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最终形成了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
龙江风格是九龙江两岸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击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种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它一直激励着人们培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涵养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
⊙本报记者 黄天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