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人杰地灵景色美 钟灵毓秀杏林村

《钦定四库全书》中关于吕旻的记载

吕景鸣墓道碑

吕旻墓道坊横额上的“鞠躬尽瘁”穿字板

吕旻墓道坊

吕杲墓

吕氏祖庙惇叙堂

⊙林南中 文/图

在福建漳州芗城区最北端的浦南镇,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后林村。后林位处天宝大山东南麓、九龙江北溪之畔的风水宝地,这里离漳州城区仅有23公里,然而村中却分布着吕氏宗祠、莲花庵、杏苑寨、吕氏开基祖吕士宁墓等众多古迹,与散落在房前屋后的香蕉、龙眼、荔枝等果树交错辉映。走进古村,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

后林村,又称杏林村。明清时属龙溪县二十三四都芋洋保(后称杏林保)。民国时属金杏保,1949年属龙溪县人民委员会第五区,1950年属龙溪县第八区后林乡,1958年为龙溪县星火人民公社,1960年8月龙溪、海澄合并为龙海县,后林属龙海县浦南公社,1961年划属漳州市(今芗城区)浦林公社,名后林大队,1981年并入浦南镇,1985年原漳州市建制改设芗城区,后林村属芗城区浦南镇至今。

后林村现下辖寨仔、杏林、大路美、新社四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000人,其中寨仔、大路美、新社以杨姓为主,杏林以吕姓为主。当地有后林“三羊(杨)一驴(吕)”之称。杏林吕氏为漳州旺族,历史上人才辈出,涉台涉侨渊源深厚,至今后林村及周边村社还分布着许多遗迹、遗址,仿佛还在诉说着杏林村往日的辉煌。

一、杏林吕氏源流,涉台渊源深厚

走进杏林村,吕氏祖庙惇叙堂就位于村中间。吕氏祖庙始建于明天顺丁丑年(1457年),距今有567年历史。惇叙堂为两进三开间配两厢廊悬山顶样式,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祠堂前尚存明清时期的7对石旗杆。祠堂正厅中间置神龛,内为开基祖牌位,两旁对联:“修身隆报本,念祖重衡仁”;大厅柱联:“衍派河东传世泽,开基溪北振家声”;大厅右边立有吕旻神像,据说原为皇帝所赐,现为新雕。

按族谱记载,后林吕氏系出自河东。河东五世祖迁洛阳。始祖讳占,字兢茂,宰相温公之孙。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延之,公之元孙也,宋时开基洛阳。族谱开基祖传,又称五季时始迁于闽,元至元六年(1340年),始迁杏苑。改革开放后,各地宗亲不断有人前来对接族谱,今宗祠中存有印尼、台湾、广东等地宗亲前来寻根谒祖并捐款的牌匾。

杏林吕氏一世祖吕士宁生有四子,长房原迪,字积善,号松涧;二房原吉,字积祥,号筠谷;三房原福,字积庆;四房原禄,字积富,号菊圃。后裔繁衍华安丰山、坑尾、沙建上樟、高车井仔社、漳州城区、广东陆河新旧镇、台湾诸罗县等地。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与清军进行拉锯战。郑成功在龙溪一带招兵买马,杏林吕氏子弟有多人投军,后随军赴台,许多人留在台湾垦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统一台湾,杏林吕氏也有随军赴台并留居于此。

据杏林吕氏《河东族谱》记载:杏林祖十世德老移台。十二世文愈、文评、文硕、文参、文科、文宁移居台湾。十三世章杭、章品、章朝、章妙等章字辈有近百人迁居台湾。十四世而串、而适、而墨等而字辈共有100多人迁居台湾。十五世经烙、经竹、经浮等经字辈也有许多人往台。十六世世苞,文焕三子(出灏派云柱)往台;世通,字长发,号同元,经宽之子,生三子,长伯欣,次长兴,三白,迁往台居诸罗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三月初二,卒于诸罗县,墓碑镌书“霞漳吕先生墓”。

二、明代吕氏墓群,记录过往荣耀

在杏林吕氏祖庙惇叙堂中高悬有一方万历壬午年(1582年)所题“乡贤科名世家”木匾,以及祠堂里悬挂的明清时期多方“文魁”“武魁”“贡元”“会元”牌匾,记录了历史上杏苑吕氏曾有过的荣耀。至今村中及周边的明代吕氏墓葬群及碑亭、牌坊,见证了杏林吕氏的这份荣光。

杏苑吕氏祖墓,位于后林村,墓坐北朝南,墓园分三级,墓茔为三片石式,墓碑无存。整个墓园占地面积一亩多。每年冬至,吕氏族人都会在这里祭拜祖先。

吕景鸣墓道亭,位于浯沧村古驿道上,明万历年间建,碑及亭基本上完整。亭为石构,四柱、四坡顶,面宽2.75米,进深2.05米,通高5.2米。亭内神道碑高2.44米、宽0.97米、厚约0.2米,碑文镌“皇明 岁贡士、累封翰林院侍读、诰赠朝列大夫、国子监祭酒、乡贤养默□吕先生暨累封安、诰赠恭人、勤肃杨氏墓道”。

吕景鸣,字鸣鹤,号养默,龙溪人。府志记载:“吕景鸣,天性孝友,敦行笃学。应嘉靖二十八年贡,不仕。以子旻贵。居家杜门却扫,翻书鼓琴以自娱。晚与同乡诺耆德为洛社会,非公事足不至公门,恬静简默,故以‘养默’自号云。”

吕杲墓,位于龙文区张坑村,墓形平面均呈“风”字形,墓碑石质,三级墓手为三合土夯筑。整个地面上构成尚较完整,墓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碑镌书:“皇明 万历岁在甲午孟冬吉旦立郡学生生补太学生两峰吕公暨配孺人杨氏之墓”。府志记载:“吕杲,为吕景鸣长子,以廪人国学,嘉靖中兵变,倡义全城。”族谱记载:陈杲于嘉靖癸丑年(1553年)随父迁居漳州城北桥,辛酉年(1561年)建吕氏宗祠于此。嘉靖末,倭寇猖獗,率子民坚守抗倭。

吕旻墓及墓道坊,位于浯沧村将军山,墓依山而建,原整座墓园前为牌坊,沿中轴线墓道两旁置仕官、石马、石羊,今除墓碑和墓道坊外,其他损坏严重。石马等部分造像移惇叙堂旁保存。吕旻墓道坊为四柱三门冲天式结构,中门柱顶原有石狮一对已无存,边门柱顶石葫芦尚在。牌坊正面横匾镌刻“皇明钦赐祭葬”,背面镌刻“鞠躬尽瘁”四字。吕旻墓旁还有一座吕旻祖母墓,为三合土龟背形构造,保存相对完整。

吕旻(1528-1579),字仁甫,号滨溪,漳州龙溪杏林社人(今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后林村)。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六年(1578年)升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万历己卯年(1579年),吕旻卒于京城,享年51岁。

吕旻曾参与主持重修《永乐大典》,著有《滨溪集》《玉堂摘稿》,另有《新建海澄县城碑记》等文章传世。在漳州城卫前街(即卫口,今台湾路)原有“大司成少宗伯”坊,为吕旻所立。在城区北桥,有“太史”坊,也是为吕旻所立。两牌坊今已无存。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一记载:“升尚宝司司丞吕旻为国子监司业。吕旻,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二十一名进士出身。”清《漳州府志》记载:“吕旻,字仁甫,龙溪人。九岁能属文,郡贰守龙遂闻其名,召试《平闻赋》,扬管立就,大奇之。嘉靖丙午乡荐,时尚垂髫。癸丑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迁左谕德,为皆议所伤,谪庐州通判,寻起太傅。历迁至礼部左侍郎,以疾卒于京。旻天性和易,不设城府,历数大任,无所建白,然才藻风流正自不可掩云。”

古往今来,每个家族都流传着许多优良的家风故事,这些传说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以激励宗族后人勤学向善,薪火相传。杏苑吕氏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在漳州民间流传有“吉地出人才”“紫云岩苦读”“进士状元才”等吕氏家族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传说,在石码(今龙海区石码街道)高坑村卿山上有一“石壁岩”,相传年轻时吕旻曾在岩寺中移居读书,因岩上常常出现紫云,后吕旻乡试考中解元,不忘其苦读之地,献资重修岩寺,并在寺中题匾“紫云岩”,后人称此为“紫云禅寺”。

相传吕旻九岁能文,高中“进士”后,一次嘉靖皇帝在乾清宫出联句命朝臣应对,吕旻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嘉靖称赞吕旻“真状元才”。万历六年(1578年)授侍读学士,也就是伴皇帝读书,后授国子监祭酒,后又晋升为礼部右侍郎。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