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钱钟书的课堂

钱钟书

⊙唐宝民 文/供图

钱钟书先生是闻名天下的学问大家、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学者,其实,除了“著名学者”这一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杰出的教师。钱先生留学归国后,曾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学校,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所讲内容注重思想品位,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这本书的幽默风格忍俊不禁,这是因为作者钱钟书本人就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这样的人讲课,课堂气氛绝不会枯燥,一定十分生动有趣。钱钟书的课堂就充满了趣味性,因为他知道怎样把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据许渊冲回忆,有一回,钱先生在课堂上讲《一对啄木鸟》,这篇文章本身比较平淡,但由钱钟书讲出来就不一样了:“(钱钟书)用戏剧化、拟人化的方法,把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化科学为艺术,使散文有诗意。”还有一回,钱钟书讲《打鼾大王》,他在讲的时候,十分注意节奏感和语气变化,所以讲得惟妙惟肖:“卧车上有人鼾声如雷,吵得旅客一夜不能入睡,大家怒气冲冲想要报复;不料清晨卧车门开,走出来的却是一个百媚千娇的妙龄少女,于是大家怒意全消,敌意变成笑意,报复变成讨好……钱先生讲得自己也笑了起来。”

钱钟书授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的课堂有相当的深度,所讲述的内容,往往能上升到思想的高度。钱钟书在西南联大教《大一英文》读本课,在他之前,《大一英文》是由叶公超教的,叶公超也是名教授,但二人在授课时的侧重点不同,可谓各有千秋,许渊冲曾对此做过比较:“他(钱钟书)更重质,叶更重量;他(钱钟书)重深度,叶重广度。”吴学昭曾在《听杨绛谈往事》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据当年听讲的同学们回忆,钱先生讲文学重视思潮源流和演变,如从古代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讲到近代,使学生有一个西方文学发展的全貌;又如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看法的演变;显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之间延续性的不可忽视。”通过这样有深度的讲解,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皮毛了,而是一种理念性的东西。一个好的老师,充当的其实是一个登山向导的角色,能够不断地把学生领向更高处。李赋宁就曾深有感慨:“钱先生引导我们进入西方文学研究的殿堂。”许国璋也曾经说过:“钱师讲课,从不满足于讲史实、析名作。凡具体之事,概括带过,而致力于理出思想脉络,所讲文学史,实思想史。”

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深度的讲解和理念性的引导,使学生们的思想获得了质的飞升。这就是钱钟书先生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具有相当的深度。这种讲课方式,带给人的无疑是一种高级享受,就如许国璋所总结的那样:“一次讲课,即是一篇好文章,一次美的感受。”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