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口庵与经幢,是宋、元两代的古建筑,位于漳州市芗城区通北街道北塔社区,即今芗城区大同路(193号)与和平巷交会处北侧。据相关记载,先有经幢,后有塔口庵。经幢立在塔口庵前,故后称塔口庵经幢,现保存完好。塔口庵经幢于1988年6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口庵经幢也成了官方名称。
千年沧海桑田,经幢依然如旧。塔口庵经幢,属漳州原著名古刹净众寺(注:位于芝山东麓,后几经战乱,寺遭损十分厉害,1920年,省立八中在此建校舍,即后为漳州一中校舍)的附属建筑,立于通往净众寺院的路口,为石质结构,宝塔式,据石碑记载,塔口庵经幢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修,石雕浑古,造型独特。经幢由二十四层浮雕块石累叠筑成,通高7米、幢身7层,基座系利用唐代遗存的石构件建造,底直径1.2米,为八角柱状须弥座。基座之上,为分别雕刻有海水、螭龙、莲瓣的圆鼓状、八角形、覆盆形、圆柱形等形状不同的六层块石,承托着中隔仰莲花石的两层八角柱形幢身。幢身下层八面各雕有或坐或立、形态各异的佛像各一尊;上层南向一面石刻楷书直写“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伍年陆月初十日飓风刮颓,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等字,余七面均石刻竖排“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楷书。幢身之上,以雕有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十三层各种形状的块石,向上收分,构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耸奇特的幢顶,上置葫芦状尖峰。
经幢南侧紧挨着位于大同路与和平巷交会处中心的大榕树,北侧以塔口庵为衬,风貌别具一格,成为漳州城北的重要地标,是漳州市保存完整的具有唐、宋、元、明四代雕刻与建筑艺术的珍贵历史文物,又是全国保存完美的古经幢之一。
经幢南侧大榕树,原为350年高龄的巨大古榕树,遮天蔽日,时常有人在树下聚集闲聊。但是在2015年7月24日凌晨四点多,古榕树轰然从中间南北开裂,倒伏在地,神奇的是,选择了最佳角度开裂倒地,竟然既没有毁坏塔口庵及经幢,也没有伤到人和砸到周边民居,令周边居民们啧啧称奇,夸它有灵性,视为神树。当晚,倒伏的榕树枝干等都被清理,树干在原地被扶正养护“起死回生”,如今早已焕发生机,长成了参天大树。
塔口庵位于经幢北侧,古朴沧桑,别具韵味。据史料记载,塔口庵始建于元末。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朝漳州总管罗良与福建地方割据者陈友定在漳州北城门一带巷战,被百姓认为猛将的罗良战死。罗良在漳期间为政周密,兴文教,善于断案,赋役公平,邻郡流民入漳者必存抚而衣食之。此外,“作谯楼,迁驿舍,筑城濬隍,作柳营江石桥,修唐将军祠,并南岳浮屠、老氏寺观、古迹皆出公田粟、私帑金。”深受漳州人民赞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他阵亡之处建庵。庵因建在经幢(石塔)北侧,才取名为塔口庵。塔口庵配供罗良,使其安息,以保境安民。塔口庵坐北朝南,原规模宏大。1919年市政建设,为扩大大同路路面,塔口庵被部分拆除。庙现为二进,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主祀观音,配祀地藏王,附祀关羽。塔口庵现规模不大,但门前有一副很大气的对联:塔藏七宝有缘至此皆获福慧,口绽莲花如来妙法普利众生。
塔口庵及经幢周边的街道和古迹,也随之出彩。经幢(石塔)当时位于宋代漳州城的北门处,所在路段人们称北塔街;元末在经幢北侧建塔口庵,故所在路段随之也俗称为塔口庵;1919年市政改造,该路段改为联欢路;北伐战争后,更名为大同路,并沿用至今。大同路为漳州古城南北走向的一条主要街道,古时从北桥到塔口庵过北廓顶到北塔街就可以从北城门出城。
塔口庵及经幢周边的古街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是漳州城寻古探奇的好去处。周边有莲山陈寓和七星古井等标志性古迹。莲山陈寓坐落在和平巷6号,于塔口庵西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是联保主任陈祖基的住所;20世纪30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冲和马东涵、刘荣昌等当时中共漳州地下党领导人曾在此住过,召开党团秘密会议,领导漳州各阶层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斗争地点,以及开展秘密宣传活动,也是抗战初期漳州地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活动点。七星古井处于经幢东北侧约50米,现保存完好;井为八卦形,直径约2米,井口用四条石板封盖,凿有七个圆形孔,供人取水,故名七星井,在西面墙壁嵌有一块刻着“七星古井”竖条石。据说,原来的七孔中间是大孔,因有人落井,民国初期改为六孔。现在井里还有水,井水天旱不竭,附近居民仍取水他用。在塔口庵经幢前,原本还有一座为漳州长泰人、明朝状元林震所立的牌坊,但在1918年陈烔明入漳时被拆。此外,在大同路上,还有一些民宅的墙上贴有石膏浮雕、窗户雕花,精美别致、惟妙惟肖。
由此,塔口庵及经幢,在一代又一代的漳州人心目中流传久远,已不仅仅是一处地标性的古迹,更是深藏在每一个漳州人心中的古城印记。如今塔口庵、经幢、榕树及周边的古迹早已浑然一体,既凝聚了历史,也让历史以此得到延伸拓展,展现了昔日的负重前行和现代的岁月静好,彰显了漳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闽南文化魅力绚丽。
相关链接>>>
幢源于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画在丝织的幢幡上,后来为了保持耐久不毁,佛经或佛像改刻在塔或传统石柱等建筑上,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当时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故称为经幢。因此,经幢是石料制作的具有纪念及宣扬之意的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属我国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即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