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宫庙的香缘祖庙。这座缘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的武圣殿堂,被中国侨联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经过历代多次修缮,形成今日的规模。庙中楹联、碑刻、匾额甚多,其中碑碣分别为明正德、清康熙、乾隆、同治、道光、光绪及民国时期所立的。现存主要碑碣有《鼎建铜城关王庙记》《公立关永茂碑记》《重修武庙碑记》和《捐香灯田碑记》等遗存实物,除道光年间的《重修武庙记》碑面受损致部分字迹已无法辨认外,其余碑刻都保存较好。
透过这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准确地了解东山关帝庙的建造和历代修葺过程,东山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状况,以及当时知名的商号、社团和社会名人等真实资料,为研究关帝文化在东山的发展脉络和海商经济,研究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民众敬仰东山关帝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史料。
鼎建铜城关王庙记 立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四月初六日,位于主殿东次间,质地为青石,圭首龟趺,通高332厘米、宽88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5行,每行43字,共536字,书丹黄玉国。
《东山关帝庙志》载:“明正德三年(1508年),云霄财主吴子约避寇来东山,谒圣帝庙宇敝陋且隘,立大悲心,与铜陵善士黄宗继、方魁、游旭、黄文、方聪、方播、林旺、唐仁、武团等九人,义举劝缘,共成盛事,于是年五月初七日,在关帝庙原庙左之空地上鸠工兴建,经四年之久,至正德七年二月初二日完工,遂成‘龙盘虎踞’‘纵袤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的规模,命名‘铜陵关王庙’。”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封关公为“前将军汉寿亭侯”,将关公庙列为朝廷钦定寺庙,以护国安民。《鼎建铜城关王庙记》记载关王祠的始建年代,再由关王祠扩建成关王庙的历程。“国朝洪武之二十年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可以看出,明廷已从关帝信仰上升到守土卫国的目的。它是东山县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代碑刻,也是东山现存唯一保存龟趺的古碑。
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记 年代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位于东山关帝庙二进东侧回廊,保存完整,质地花岗岩,碑通高246厘米、宽90厘米、厚23厘米。碑由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唐朝彝撰文,正书23行,每行48字,共837字。解元李可达,经元唐誊,贡生游大复,监生唐詧、黄子渊等同立石。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旨诏铜山复界,为化解因迁界浩劫给铜山人民带来的社会矛盾,清水师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借修城之机,积极倡导重修关帝庙,带头捐俸并发动所属军官慷慨解囊,铜山士绅、信众协力资助,在原址依原样重修,并通过官方主导,借关帝的神灵保佑,努力稳定一方安宁。
因回乡为母亲丁忧守制的赐进士出身掌河南道事、铜山乡贤唐朝彝,正好亲眼看见重修后的关帝庙“栋宇翚革,金碧荧煌,王宫巍巍,廊腰缦回”庄严气派,“较之旧殿,犹增赫奕”,如同在重塑铜山人民的精神支柱,让回归的老百姓找到心目中的圣灵。于是,他发出了“神人胥庆,公之造福于铜,将生生世世感恩颂德。岂特贞珉一碣已哉?”的感慨。
公立关永茂碑记 位于二进东侧回廊,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月所立,质地花岗岩,碑高228厘米、宽89厘米、厚19厘米。碑首圭首,边饰回纹。碑文由《台湾外记》作者江日升撰写,楷书阴刻,共19行617字,字迹清晰,保存完整。
碑文记载清初铜山所被清廷撤销后,既削去军籍又按旧例不编入民籍,于是铜山民众成了大清的弃民。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漳浦知县陈汝咸将铜山统一为一户,以寄户形式入册。“然泛而无宗,傍人门户,实非贻燕善策”。实际上,此时的铜山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户籍。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获漳浦知县汪绅文允准,铜山20余姓经过公议,共尊关圣帝君为祖,立“关永茂”为户名申请入籍,获准顶补十七都六图九甲。真正实现了从无籍到有籍,从无宗到有宗的夙愿。为感关帝恩泽,铜山民众聚集于庙内订公约,立碑石。并从注册之日开始,家家户户悬挂关帝画像,作为自己祖先奉祀,并订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六月二十四日,为铜山民众谒庙向关帝祝嘏典祭日子。
重修武庙碑记(道光) 立碑时间不详,质地花岗岩,碑高226厘米、宽82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50字,共809字,但因保存欠佳,以致碑文大部分漶漫不清。此碑记载“道光壬午年(道光二年,1822年)八月二十九日鸠匠暨宝智寺、天后宫、匡伯祠一并重新。越甲申年(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初八日竣工。”“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金门镇总兵官郭继青同捐银一百元,金门镇总兵官陈化成捐银五十元”,以及提标中营3人和署铜山营参将捐资修庙。
重修武庙碑记(同治) 立于光绪二年(1876年),嵌于关帝庙二进西侧回廊,保存完整,质地为青石,由3块碑石组成,碑高210厘米、宽272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84行,行38字,共2864字。
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再次兴工重修关帝庙,此次重修募捐者500余人,除本地人外,有海外华侨、台湾同胞等各方人士,或以团体,或以个人,踊跃捐赠。重修工程直至清光绪二年(1876年)竣工。碑文记载所有捐资者芳名,其中有:南澳总兵官和千总、轮船提督、水标参将、提标游击、铜山营参将和千总等级41人。靖海轮船捐户有候补守备、湄洲千总等9人。台湾捐户有安平协副将、游击沪尾把总,以及台郡生员等共29人。实叻(今新加坡)捐户有和泰号、富贵香、金同春、瑞成号等船户及个人共50人。澎湖捐户有铜山馆,金顺利、金长顺、顺美号等船户及个人共9人。上海、宁波、香港、潮州、饶平、诏安、云霄等商户及个人共142人。铜山商户及个人165人,铜山港商船有金顺泰、林合隆、金华德等63户。碑文可见两岸船户、商户和当地民众在参与关帝庙修葺过程中参与度最高,对研究东山与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关帝文化信仰,东山与台湾、上海、浙江等商贸往来交流,东山海商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重修武庙碑记(光绪) 位于关帝庙一进东廊,保存完整,质地花岗岩,由3块碑石组成,高170厘米、宽206厘米、厚24厘米。碑文正书63行,行38字,共2602字。立碑年代为民国九年(1920年)。记载光绪戊申年(1908年)七月兴工重修关帝庙所有捐资者芳名。其中铜山本地船户、商户64户,暹罗帮捐户63户,小吕宋捐户6户,厦门港捐户7户,隆澳捐户48户,潮汕捐户23户,紧渔户40户,西埔捐户109户的捐资情况。此次重修历时12年,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才最后竣工。
香灯田碑记 此碑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高103厘米,宽47厘米,正书13行,233字,碑文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云霄信士陈登魁欲往南方经营生意,虔诚到铜山关帝庙叩求平安。“自买过梅安乡水田柒坵,受种子陆斗贰升,早允二冬,经风结净,税粟贰拾石陆斗贰升,又田契二张,交寺僧收入掌管,逐年收税纳粮,永远在庙为敬祀香灯之资用,以答关帝君保护之恩。”
武圣庙一号公店碑 立碑时间不详,花岗岩质地,碑高49厘米,宽33厘米,上镌刻“武圣庙”三字,中间书“山西夫子一号公店”,左书“帝君春夏出巡迪年”,右书“店税交一甲福首收”。让人领略到一方习俗,领略到生活在海洋文化熏陶下的东山人,对关公至高无上的崇奉与信仰。
林建猷香灯碑记 此碑高51厘米、宽42厘米,字数101字,立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由铜山关帝庙住持僧广益和尚立。碑文记述,清道光戊申年,铜山营参将林建猷为答谢关帝保佑之恩,叩许良愿,“捐水田一顷,受种一斗一分,在东沈后枕坑,又沙园一所在院西前,任从关帝庙寺僧掌管,永用为香灯,以垂久远。”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为关帝庙捐香灯田数最大的香客。清乾隆《铜山志》载,林建猷清道光二十六年任铜山营参将。
一块块充满历史记忆的名碑,往往就是一部部值得细细品味和回望的文化史。这些“会说话”的有温度的文物,用无声的言语,和古人对话,让我们在触摸传统文化中延续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