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9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文化走廊

古诗词里 品端午

⊙余力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赋诗词抒胸臆,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元代诗人贝琼的《己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这些诗篇,均声声血泪,句句悲鸣,那种为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的愤慨之情,已经溢于字里行间。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北宋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写得可谓清澈明丽,欢动柔美,读罢让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习俗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具体描写了当时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

清代诗人李静山则写的是平常人家的端午生活:“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在端午节,老百姓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有些地方还吃桑葚。且家家户户都要贴符水,以祛邪。诗的最后两句说门口贴了黄符,让人怀疑怕债主来收账,用灵符使他避开,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世代思端午,骚风万古传”。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这样浸润在淡淡的书香里,氤氲在浓浓的诗意中。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