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浦南镇充分运用人大代表工作室平台,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常态化,用好代表接访、走访、调研、座谈等,以实际行动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将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心声”转化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的“金点子”,全面助力家乡走向振兴。
一月一接访 面对面交流 心连心互动
“我们三个村的村民,都希望这条路能装上路灯,总是摸黑回家太难了!”
近日,浦南镇人大代表工作室接待了两位来自溪园村的村民。从村民反映的情况了解到,渡东村、溪园村、蓬莱村的三村大通道一直是三个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然而,该通道于2019年完成路面提升改造后,由于受限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有安装路灯,村民夜间出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详细了解村民的诉求和实际困难后,接访的代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镇党委、镇政府。随后,从现场勘察到设计、施工,从路灯的间距到后期维护、电费的支出,逐一跟踪,全程监督。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3.5公里的道路上完成了124盏路灯的安装,照亮了三村村民的“回家路”,更点亮了代表与村民的“连心路”。
“如今,村里的大路装了路灯,整条路都亮堂了,晚上出门安全多了!”提及三村大通道新装的路灯,家住在溪园村的林大妈高兴地说道。
三村大通道上路灯的安装投用,仅仅是浦南镇人大代表尽心听民声、全力为群众的一个缩影。自去年12月份浦南镇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后,该镇人大代表坚持轮流一月一接访,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倾听群众心声,搜集和反馈群众意见、建议。目前,工作室共有代表17人,其中省代表1名、市代表2名、区代表14名,通过人大代表工作室平台,代表更好地发挥为群众代言、为群众发声的作用。
不定时走访 现场即核实 限时抓落实
“走,我们看看去!”
作为人大代表的浦南镇党委书记陈田玲一直坚信,只有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聊家常、听建议,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因此,每当听到群众的反映或诉求后,她总会随即表示,将迅速去走访核实。对于村民记挂的事儿,一定要做到马上走访、即刻踏勘、现场办公、限时完成。
同样,浦南镇的人大代表也是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群众诉求。一次次的走访、耐心倾听、用情反馈,越来越多的群众得知通过人大代表可以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渡东村的村民希望破破烂烂的小广场能够变成休息纳凉之地、蓬莱村的村民希望能给他们把土路修一修、宏道村的果农希望今年的荔枝节可以设点让他们现场销售、布坑村龙前片区的拆迁户希望可以在新村建设新房……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儿”均牵动着群众的心,也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代表通过走访,详细记录、认真调研,逐件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再一一督促落实。
如今,渡东村的小广场已经成了村里的“网红点”,老人坐在凉亭里,吹着来自北溪的风,闲话家常、笑脸如花;蓬莱村总是泥泞不堪的“烦心路”业已修好;宏道村新一届的荔枝节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布坑村新村二期项目也已经进入设计阶段……人大代表依然奔走在群众间,聚力将百姓的“急难愁盼”变成解决问题的“满意答卷”。
打好“乡贤”牌 反哺报桑梓 齐力助振兴
近年来,浦南镇将激活乡贤资源作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实际需求,坚持多渠道倾听民意,着力用好乡贤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这些既是人大代表又是乡贤的浦南优秀人才为浦南的发展“出谋划策”,全力探索具有浦南特色的乡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我准备在今年商会交流会上好好介绍一下我们浦南近年的发展,特别是金沙温泉片区及镇区这块商用地块,争取将一些好的企业带回家乡来!”这是一位企业家代表在浦南年初召开的人大代表、乡贤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
“浦南古渡口是浦南曾经繁华的见证,解放路上的钟楼更是老浦南人心中的乡愁!”在代表、乡贤积极建言献策后,浦南饮食文化一条街项目应运而生,以北溪餐饮产业发展带动镇区人流提升,推进整个浦南文旅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解放路口的新钟楼建好了,由乡贤出资建设的“古渡口民宿”已经正式对外营业,旁边的饮食文化一条街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随着一个个项目由“图纸”化为现实,浦南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多更足的动力。 ⊙魏冠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