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书画

点画顾盼皆有情

——黄友山和他的草书艺术

书法条幅

书法对联

书法条幅

黄友山在创作书法

春华秋实(横幅)

扇面

■黄辉全 文/供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传统文化的接续中,近日东山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友山受邀做客东山县文联“文艺讲坛”,与东山县书法爱好者分享了《黄道周小楷〈孝经定本〉浅析》。讲座从《孝经》为切入点,对黄道周的人生经历,对《孝经定本》的创作背景、时机、原因、风格特征价值进行探究;又从纯粹技法的角度,剖析其艺术特征,给人欣赏到黄道周楷书的骨力洞达,不显靡弱之风,以奇崛跌宕、峭拔劲健,而又不失姿妍的美感特征,追求古朴意趣和隶书遗意,和黄道周“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的审美主张,给后人一种全新审美体验。同时,结合他自己这十几年学习黄道周书法的亲身体验,阐释了学习黄道周书法的特殊意义、黄道周书风对后代人的影响等。

近十几年来,黄友山潜心学习研究黄道周书法,使他的作品更显飘逸洒脱,其草书以“线条意趣刚健,笔力神采飞扬,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风格为书坛所称道,在闽南书法界颇有影响,在圈子内的知名度也日有所重。一向不张扬、也很淡泊的他,却随着作品的流传而声名远播。他深知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无捷径可走,只有在恬静的心态中才能见微知著,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睿智的判断能力,不断地吐故纳新,在碑帖的海洋中苦苦追寻着一个崭新的化裁能力。

东山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地方,自古以来名人辈出,文风鼎盛,明代大书法家、儒学大师黄道周先生就出生在这里。黄友山自幼受家庭渊源及家乡文化的熏陶,他酷爱书法艺术,参加工作后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热爱,业余时间仍临池不辍,书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厚而大有长进。黄友山学习书法时,从唐楷入手,后学二王,继而转学黄山谷、米芾、黄道周、王铎等名帖,从怀素乃至上溯魏晋转意于草书,后转学黄道周书法。他参加中国书法函授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函授班等,同时虚心与外面的名家学习交流。比较系统地练习,从传统的笔法、结构和气韵中汲取营养,通过对传统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使黄友山在学习书法方面颇有心得,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黄友山说:“书法的高低,一在功力,二在学问,三在境界。这是书家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百家各体,各居所长,无不遵循此道登上高峰。”他认为书法的格调、韵味、情致,都是作品的精气神,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追求,通过一定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在学书的道路上,要德才兼修,正所谓书如其人,一个人的人品很重要,人正则心正,心正则笔正;品德高尚的人,其书法气韵就会更好,越会被世人所珍爱,比如黄道周的书法作品。黄道周以忠义立世,以气节舍生,济苍生、尽孝道,他是书法史上人品、书品高度统一楷模,成为艺术史上书与人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他的作品弥足珍贵。

痴迷于书法艺术的黄友山,以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毅力,重复行走在勃勃生机的线条意境中。他临习古今书法碑帖,旁涉书法理论以悟正道;他徜徉书道,钟情黄道周书法,孜孜探索,寄情翰墨之间,用书法感悟艺术人生。通过系统临习黄道周的书法作品,使之行笔转折刚劲有力,点画充实浑厚,行气贯通有姿态,章法展得开站得住。

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名言:“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句话揭示出书法人的心理描绘,书法作品是以线条和笔画来表达和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心绪的变化。

细品友山之书,平而不板、奇而不怪,点线间透着脱俗的清气与淡气,富有一种靠内涵和质的滋养来驾驭书法线条张弛之美的能力。专家评其作品:凝练精到,章法变化有序,线条丰富饱满,柔中有刚,点画顾盼有情,辉映顿挫,回锋转向奔放自如,富有很强的韵律感。无论是运笔走势的布控,还是思维意识的整合,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家在‘技’的层面上,毕生追求的就是高质量的线条。”这是黄友山的感受和心得。

黄友山积年累岁,徜徉在几千年的书法传承脉络上,游于古代优秀法帖、碑刻和近现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尽情吮吸适合自己艺术之树成长的乳汁。在学习古人的时候,边学边悟,时刻保留着内在的自我。

黄友山认为,学习黄道周书法不仅要了解他的身外世界,更要细心感受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境界,体会他笔下的来由。黄道周在《榕坛问业》中曾指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不同层次的事情,应有次第之分,黄道周在《书品论》中亦提到人读书时,作学问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学的是什么,其次要立下高远的志向。所以黄道周认为做学问与艺术是不同层次的事情。

书法作为一个艺术机体,它作为一个精神现象和艺术现象,是永生的。这一条艺术长链上的每一环,就是几千年书法艺术生命历程的结晶。对传统的继承,黄友山不偏执于某家某派而排斥其他,不囿于古人能为我所用。因此他的书风追求艺术内涵,其作品既有先人的古朴,又有现代的神韵,能够把自己的学识修养与精神气,自然地渗透到创作之中。他的作品强调一个“厚”字,即“浑深”“遒劲”,哪怕是随意而书或芊芊细笔,一定要入纸三分。他的草书作品在用笔上一气呵成,如万丈巨瀑,一泻千里。正所谓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黄友山用独特的书法语言,以一支长锋羊毫,演绎了属于他的书法世界,适于写意的草书,让人抒情达意和凭栏临风的意象。

按照黄友山所理解,书法美的创造,取决于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其次,作品体现在有形的字幅中荡漾着一种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学的气息。这样的作品才能超越有限的形质,进入一种无限的理想境界之中。

行走在黄友山的草书作品中,感觉弥漫着一种清新秀逸、灵活飞扬的气息,使人在作品欣赏过程中,自然引发出对书法文化内涵与艺术品格的启发与思考。

这些年来,身为东山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黄友山,先后发动东山本地书法界的一些精英走到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学习弘扬黄道周的书法艺术,组织举办多场书法展览,翻印《黄道周登岱诗卷》,书写《黄道周铜山石室记》等书法作品集供临摹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书法的道路上,黄友山面对的依然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链接人物名片>>>

黄友山,福建东山县人,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专业展览赛事并获奖,出版多本个人作品集。现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东山县书法家协会主席,东山县黄道周书法研究院院长,东山县石斋画社社长。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