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6版:九龙江

任何关键词都难以概括的绍兴

剡溪水逶迤横贯绍兴嵊州市,呼唤着悠久的唐诗意象。而嵊州大桥如长虹卧波,蝶变般参与绘就“水美人和”的新画卷。

暮春时节,游人乘乌篷船徜徉在碧波上,体验东浦古镇江南水乡的氤氲风情。

▱陈小玲

我常常想起江南水乡的一座古城——绍兴。

这是一座国家首批文化名城,有着近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在我眼里,它始终都是古雅而厚重的。秦汉时,会稽郡是江浙政治与文化中枢;隋唐时,重置越州;及至南宋,高宗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改越州为绍兴,沿用至今。河流永远是一道最祥静的风景。在每一座古城的生命里,都有一条河在天长地久地流淌。浙东运河——绍兴的母亲河,被鲜明地标示在中国地图上,携带着遥远的神秘飘逸而来,穿城而过,古城便依偎在它的逶迤与润泽之中。绍兴虽不大,不到1万平方公里,却是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方。逡巡其中,不用刻意造访,随时可以发现文化的影子,感受斑斓的现代气息。

人文始祖 追溯古人迈向华夏文明的足迹

大禹治水可谓家喻户晓,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以及《史记·夏本纪》。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但因全身心投入治水中,每次都没有进。这种“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事迹,在一代一代人的传颂中反复被化用与抒写,对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开篇《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禹是华夏文明的开创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帝和禹,被公认为“人文始祖”。不承想,大禹陵就在浙江绍兴。

暮春三月,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访活动,前往大禹陵拜谒,以抒怀古之幽思。大禹陵坐落在绍兴越城区东南的会稽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禹陵、禹祠、禹庙组成。穿过一段神道,眼前便是祭禹广场,自从1995年恢复祭禹公祭典礼,每逢清明节,都可以看到祭祀活动的场面。早在2006年,这一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留的国家祭祀中,一直有“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这样的说法。神道尽头是大禹陵碑亭,亭内立有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石碑,三个字雄浑有力。

走进大禹纪念馆,我边听讲解边记录,试图从大禹治水传说的图文史料中寻找大禹的足迹。大禹治水成功后,设置九州,建立军队,制定刑法,征收贡赋,为华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根基,完成了从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飞跃,被誉为“立国始祖”。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政治、军事、礼仪和农事的需要,创立、颁布了夏历,即《夏小正》, “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让后稷、伯益教民稼穑,极大地促进了灌溉技术、栽培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馆内《禹迹图》《绍兴禹迹图》特别吸人眼球。

《禹迹图》最早问世于北宋时期,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标注出名称的行政区、河流、山脉和湖泊等地理要素500多个,图示为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基本上包含了古代九州概貌,内容侧重于水系,对当时各主要水系有着相当完整和准确的显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绍兴禹迹图》是根据史料传说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的足迹记载,至今留存了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和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127处,“禹”的足迹遍布绍兴。这是一张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分布图,驻足片刻,沉睡在血脉里的记忆一点一点被唤醒,那是华夏子孙辉煌历史的开端。

大禹是远古世界的神,华夏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其治水英雄的形象早已深植人们的心灵。《禹迹图》《绍兴禹迹图》溯源、挖掘了“尧舜禹”特别是“禹”的足迹,让更多的人从中追溯华夏文明之源。

漫步大禹陵,仿佛一步千年,亦真亦幻。山川、河流总是这样默默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无形的力量代代传承。

魏晋风骨 《广陵散》的回响

关于魏晋南北朝有一个“热词”——魏晋风骨,也称为魏晋风流。它让人联想到放浪形骸、旷世豪爽的士人;它体现了独特的思想行为;它阐释了一种人格范式……它不仅是一种行为风格,更是一种审美理想。嵇康,可谓是魏晋时代的标志性人物、魏晋风骨的代言人。

嵇康,字叔夜,是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以其独特的个性、高尚的气节和对自然的崇尚而闻名于世。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嵇康出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祖先本姓奚,会稽上虞人氏(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地区),因躲避仇家迁徙至谯国铚县,改姓嵇。据载,嵇康幼年丧父,由母亲兄长抚养成人。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容貌甚伟,龙章凤姿,天然自质。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及冠,迎娶魏帝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公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幼年聪颖,精习多种技艺,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狂放不羁,不愿出仕为官:当时朝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想聘他为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宁愿与好友向秀打铁饮酒;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他不理睬。当钟会正欲拂袖而离,嵇康忽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人因之结下仇怨;好友山涛离任,举荐嵇康代替自己之职,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凡一千七百余言,列出自己“七不堪”“二不可”,坚不出仕……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吕巽诬告吕安不孝一案,嵇康愤而为吕安鸣不平。司马氏听信谗言,一怒下令处死吕安、嵇康。临刑前,嵇康神形自若,顾日影索琴而鼓,一曲《广陵散》毕,喟然叹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戮,年仅三十九岁。真可谓“刺客之高义,名士之绝响”也。

《广陵散》是现存汉唐遗音中最为重要的一首古琴曲,中国文化的音乐符号。据北宋《止息序》称:“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极其拂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矛戈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因为嵇康临刑前调轸击弦,以其宣泄满腔愤世之情,从而名扬天下。

《琴曲谱录》云:“《广陵散》嵇康作。”关于《广陵散》的作者,历代史传有多种记载和传说,莫衷一是,但人们似乎更相信一个比较诡异的说法。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中记载:“白塔,在会稽县东,俗号八仙冢。嵇叔夜过越,宿传舍,遇古伶官之魄而得《广陵散》。”白塔山上原有“八仙冢”,传说古代有八位名伶死后埋葬于此。嵇康经过绍兴城时,夜晚留宿在白塔传舍(驿站),遇到古伶官之魄,而得《广陵散》曲。唐代诗人独孤及游白塔寺时留下这样的诗句:“有人若问广陵散,叔夜曾经到此间。”

假借鬼神作《广陵散》,把对旧世道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谱入曲中,白塔寺给了嵇康创作灵感。

白塔寺地处陶堰东白塔山麓,面临湖畔,院后山上有白塔,始建于魏晋时期,故以塔命名,历史悠久。北宋时期,白塔寺是浙东运河沿岸交通来往的重要节点,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佛教文化的传播,更在于与嵇康、《广陵散》的紧密联系。今年1月,白塔寺重建项目(白塔寺本体修缮)启动,将还原古时“运河灯塔”的标识,打造以“古运情怀 闲云白塔”为主题的浙东运河文化空间……一曲《广陵散》正穿越时空而来,时而激烈如狂风暴雨;时而柔和如细雨绵绵,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给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岁月不居,经典永恒。

柔美大义 照亮人心的传奇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是毛主席对绍兴名士的经典性概括。诗中“秋风吟”化用了秋瑾的诗《秋风曲》及被清政府杀害前的唯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是绍兴名士之一,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位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女性先驱,一个“最热心去爱国、爱同胞的人”。

秋瑾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因为她的出生地就在我生活的城市福建漳州的一个县——云霄县,对她便多了一份情感。

漳州有秋瑾故居,坐落在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又名“七先生祠”,清嘉庆八年(1803年)云霄厅同知李承报所建。它最早是紫阳书院(文祠)学舍,后成为清代置厅云霄后的邑宰官邸,之后作为奉祀施邦曜、陈汝咸、汪绅文、江环、薛凝度、章辅廷、倪惟钦等七位先贤之所。清光绪四年(1878年)农历八月,浙江绍兴人、秋瑾的祖父秋嘉禾携眷出任云霄厅同知,父秋寿南、母单氏随寓,第二年农历十月十一日,秋瑾在后堂左卧房出生,取名闺瑾,乳名玉姑。这名字源于闽南方言。依方言称女孩为“嫤”,讨人喜欢称为“乖”,秋瑾本名“闺瑾”,即闽南方言“乖嫤”,恰与“闺瑾”同音;而闽南方言中对女孩叫“查瑾”,故取瑾字。

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在云霄两度任职,中间调离云霄3年。秋瑾7岁那年,祖父调离云霄,一家人回到绍兴。年幼的秋瑾在紫阳书院里随学子们读书习文、学诗写字,度过一段宝贵的童年时光。秋瑾故居被列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佩云题匾。

绍兴秋瑾故居在市区那栋乌瓦白墙的老屋——和畅堂35号,秋瑾随祖父回绍兴后就住在这儿,读书习文、练拳舞剑;从日本回国后,也依然在这儿生活。

故居正厅名“和畅堂”,“和畅”取自《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意。正厅左侧是会客室,秋瑾担任大通学堂督办时就在这个会客室召开秘密会议,与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等革命党人共商反清革命大计。事迹陈列室里,图文资料展示秋瑾短暂和壮烈的一生。她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立志要挽救祖国于艰危之中。1907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姐妹们》,文章开头道:“我虽是个没有大学问的人,却是个最热心去爱国、爱同胞的人。”最热心爱国、爱同胞,这是秋瑾最闪亮的思想,也正是这种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才促使她从一个大家闺秀转变为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秋瑾提倡男女平等,提出“自立—学艺—合群”等妇女解放主张,女子要“自拔”“自立”“自活”……时间定格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3岁。1939年,周恩来回故乡绍兴,为她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秋瑾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照亮人心,成为绍兴重要的人文基因。

精神原乡 沉浸式体验“笔墨春秋”

文学总是与故土紧密相联。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更是他的精神原乡。那里有他笔下最真实感人的人与事,那里有他作品不可或缺的依托。

鲁迅故里是一个独具江南历史韵味的街区。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有不少经过岁月里浸润的古老建筑,粉墙黛瓦、翘角重檐,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点缀其间。那些年久失修、斑驳的古建筑也都修葺起来了,游人在每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往日的风貌,不论是走马观花,还是细细品味,皆有妙趣。

鲁迅祖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古朴庄重,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老台门坐北朝南,院里花草扶疏,是绍兴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蜿蜒而过,河上时有乌篷船晃晃悠悠穿行。走进故居,似乎便走进了鲁迅的童年:百草园里依稀还有鲁迅当年顽皮的身影,挖何首乌的块根、摘木莲藤的果实、听蝉鸣声;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坐东朝西,北临小河,隔河便是周家老台门。河水清澈,游鱼穿梭。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书桌上刻着的“早”字似镌刻着旧日的欢声笑语。相信很多人对于咸亨酒店的最初记忆,源于鲁迅写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知道“喝黄酒的最好下酒物是盐煮笋、茴香豆”。其实咸亨酒店并不是鲁迅虚构出来的,它有其生活原型。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鲁迅堂叔周仲翔等在绍兴都昌坊口开设酒店,店名“品物咸亨”,取自《易经·坤卦》,寓意万物得以皆美,生意兴隆,万事亨通……一路走来,不能不让人联想起鲁迅作品里的一些场景,之前阅读过的那些文字,此时成了索引。

在绍兴的历史上,鲁镇是不存在的。鲁镇是鲁迅笔下的鲁镇在现实中的具象。走进鲁镇,踟蹰在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仿佛进入若干年前的绍兴。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尘土飞扬的戏台、枕街临河的各色商铺、千姿百态的石坊、酒香弥散的竹庐、带着绍兴乡土气息的茶馆……要是来得巧,说不定还能与“造反”的阿Q、找阿毛的祥林嫂、卖豆腐的杨二嫂、逗小孩的孔乙己邂逅。游人与鲁迅先生旧日足迹与其作品跨越时空在此相遇。有人对鲁迅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统计,其25篇小说中,有13篇取材绍兴或以绍兴社会生活为背景,而在其众多的散文中更是处处有乡情乡景: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的街景、绍兴的桥,乌篷船、集镇、村庄农舍、酒店、闰土的毡帽、迎神赛会、社戏……流露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鲁迅是绍兴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鲁迅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意象,很多成为绍兴文化的象征符号。一步步沉浸式体验“春秋笔墨”,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不谋而合。而今的鲁迅故里、鲁镇,新与旧、快与慢、雅与俗在同一空间碰撞,成为曼妙的“城市切片”,释放着独有的魅力。

“诗与远方” 从兰亭雅集到浙东诗路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相信只要读过《兰亭集序》这篇千古传世之作,都会对兰亭心生向往。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雅集时所作的序文,记录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这一天雅集的盛况,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感悟,是一篇佳作。王羲之在书法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将这篇序文书写得“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气韵生动,全篇324字,每一字都被创造出一个生命形象,特别是20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 裁成之妙”。不经意间的神来之笔,是书法奇迹,成了中国书法的一座历史丰碑,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下,汉时设驿亭时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植兰而得名。眼前的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的,而后几经改建,保留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风格。

此前,我并不知道兰亭就在绍兴。进入景区,只见“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美不胜收。四角碑亭、鹅池,人动景移。不远处便是兰亭最著名的景点——曲水流觞,一群人身着古装,沿小溪而坐,正在沉浸式体验古代文人墨客的诗酒唱酬雅事。溪中竹林倒影尽收眼底,侍女把倒满黄酒的杯子放入小溪中,任其顺流而下。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把酒喝下,再吟诗一首。一阵和畅的惠风拂过,我边欣赏边凝思:《兰亭集序》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绍兴因为有兰亭、因为有王羲之,其文化魅力、文化亲和力及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城市都难以取代的。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我第一次听到“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名词。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已经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它指的是古代剡中一条唐代诗人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晋唐以来,文人墨客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过剡中,至天台山石梁飞瀑,穿越浙东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七州,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精彩的段落。王安石写道:“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李白吟咏:“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杜甫所吟:“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白居易所诵:“东南山水越为首。”……无数诗人吟唱出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诗作,在岁月徂长中氤氲成诗路的芬芳。至今,绍兴可考、可观、可寻的“唐诗之路”遗存点200多处。

黑格尔说:“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如果说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造就自然山水美的形貌,那么人类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自然山水美的灵魂。浙东运河以其悠远的时间长度,壮阔的空间广度,造就了无数胜景和人文胜迹,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经的地方,留下众多诗性文化的痕迹,滋养着这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厚植了家国情怀。

结语

人文始祖、魏晋风骨、柔美大义、精神原乡、“诗与远方”……虽然每一关键词都掷地有声,依然难以概括出绍兴。在祖国这片土地上,绍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不进入绍兴,哪能领略从熟悉的典故到曼妙的江南;不进入绍兴,哪能拾掇浙东运河的诗性文化与家国情怀;不进入绍兴,哪能感受古代气象如何照见现实……

本版图片由 吴明晖 摄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