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7版:九龙江

“鼓”舞两岸

聊起漳州古城的老字号,东坂后青年路骑楼下那间名为“蔡福美”的鼓铺总让人记忆犹新,据说清代中叶蔡家的鼓就畅销于闽、粤、台以及东南亚地区。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传承迄今已经十三代,而青年路这家鼓铺是蔡家后人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

蔡家鼓十三代传人蔡志强,十三四岁便辍学跟爷爷学制鼓。“制鼓这门手艺从头学到尾要十来年的时间。”蔡志强回想四十多年的制鼓生涯感慨道,“闽南有句老话说做鼓娶不到某(老婆),过去做这个活又苦又脏又累又赚不到钱。牛皮的味道非常难闻非常臭,亲戚朋友没有一个敢来家里坐。”

蔡志强自幼聪慧好学,家传的制鼓手艺学成后便寻思着将原本三四个人的家庭手工作坊发扬光大,于是便开始收徒授艺,他突破旧规的举动遭到爷爷的强烈反对:“我们家做鼓是祖传的,只能传媳妇不能传女儿,你为什么要教徒弟?”蔡志强不断地给爷爷做思想工作,说服他放弃旧观念。在蔡志强的坚持和创新下,“蔡福美”鼓走出了漳、厦、泉、龙岩等周边地区,走向广州、上海等全国各地,一直行销到日本、东南亚及美国。“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我们蔡福美的鼓。”蔡志强笑着说道,“我现在还是挺庆幸当时的决定,没有顺从老人家的意思。”

传统的“蔡福美”鼓主要由本地杉木和闽南水牛皮组成,用料十分讲究,木头由整棵圆木锯成片,经过泡水、脱脂、烘干后做成拼板,拼成鼓桶,车平车圆,从市场买回的新鲜牛皮要去毛、去油脂、分割、晒干、泡水,然后还要经历削皮、套模、松皮、烘干、蒙皮等工序。这些工序中,削皮尤为重要,学会削皮基本需要十年时间。

闽南悠久而丰厚的民间信仰传统如肥沃的土地,滋养了“蔡福美”鼓的生长,在福建乃至全国各地的寺庙和游神、赛龙舟各类民间信仰活动中,你总会不经意发现盖着古早印章的大大小小的“蔡福美”鼓,就如当年我登上进发宫船庙时,意外发现小法团奏起哪吒鼓乐时,每个小法手持红绿小鼓的皮面上,赫然印着“蔡福美”的印章,此时的它不单单是乐器,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沟通天地的神圣法器。

据台湾学者考证,台湾传统制鼓的主要源头之一出自漳州“蔡福美”鼓。光绪年间,蔡家子弟蔡心匏来到台湾,在台北新庄挂“蔡福美”商号(正福美行)经营制鼓行业,多年后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如今在台湾久负盛名的“响仁和”鼓便是传承自蔡家的制鼓技艺。而今天,台湾岛上使用的鼓七八成是来自漳州的“蔡福美”鼓。当妈祖出巡、关帝圣诞,两岸“咚咚咚”的鼓声便同时响起,回荡在海峡上空,从古至今,不绝于耳,激荡着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弦。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