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7版:九龙江

鼓里传声

中国鼓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最早的形态可追溯到陶器时代的“土鼓”,这些鼓由陶土烧制而成,见证了鼓乐文化的早期发展。周朝时期,为了规范管理鼓乐,设立了专职机构,官吏被称为“鼓人”,并制定了一套完备的鼓乐制度。自此,鼓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祭祀、军事、劳作等活动中,也在古籍中留下了丰富的资料。《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这揭示了乐舞活动中使用陶制土鼓的情景。而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描述了尧的乐官质使用兽皮蒙在盛食物的陶器“缶”上敲击的场景,则显示了制作、运用鼓类乐器的技艺与智慧。

中国鼓的生命力体现在历史中,也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这一古老乐器再次出现,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使中国的响器传统焕发出新的光彩。今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中,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的成品成为亮点之一,彰显了中国传统制鼓技艺的精湛。

中国鼓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载体。漳州“蔡福美”鼓铺创立于乾隆年间,于清代中叶畅销福建、广东、台湾,至今已传承了十三代,时间长达二百多年。其鼓品种繁多,包括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腰鼓、红鼓、小潮鼓等13个品种20多种规格,除鼓面大小不同外,音响也有高低,每一种鼓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蔡福美”制鼓工艺独特,鼓面采用韧性十足的南方水牛皮制成,并与台湾省传统制鼓业有一定历史渊源,与其他鼓铺的产品相比,更显其独特与珍贵。

鼓声在闽台两岸的日常里,与民俗紧密相连,成为延续一代代人世俗生活的重要元素。“蔡福美”的鼓,在此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漳州哪吒鼓的阵容中,还是在泉州木偶戏、高甲戏的压脚鼓伴奏里,在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中国戏剧乐队的场景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坊间更流行一种说法,福建省各寺庙所用的鼓八成以上均由“蔡福美”制作。这些鼓在相似的应用背景下和鸣,服务于社会大众,不局限于抽象的艺术规则,为实际运用中发挥功能,证实了中国鼓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

以用显体,鼓里传声。历史进程中的哪吒鼓、压脚鼓、太平鼓、腰鼓、花鼓等不同的鼓,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鼓在传统应用场景之外,也不断出现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节奏元素,作为沟通精神的声音符号,体现着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