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到来,平日里热闹的大学校园逐渐趋于平静。面对相同的假期,大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度假”方式——有些选择回家,和父母好友团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些留校专心复习,为考研做准备;有些则备战竞赛项目,“充电”提升自我……
“研”途漫漫 弯道超车
窗外蝉鸣。早上8点左右,蓝晓晴吃完早餐,匆匆走进教室。翻开书本,一天的复习任务开始了。
蓝晓晴就读于闽南师范大学,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她准备报考本校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这个暑假,我留校。家里干扰因素比较多,学校比较安静,有利于备考。”
蓝晓晴所在的这间教室已坐了10多个人,多是暑假留校学习的学生,或考研或考公或考编。除了用餐时间,几乎一整天,他们都泡在教室里。
早晨7点起床,晚上11点多回宿舍,一日三餐选择就近的食堂解决。蓝晓晴目前的生活作息很有规律。“暑期校车班次少,不方便回宿舍午休。接下来可能会考虑上午在食堂自习,就近回宿舍午休,下午再去教室自习。”
这个暑假是蓝晓晴“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她已经报了一个英语真题训练班,其他专业课则充分吸纳小红书、B站等网课资源。“家里很支持我考研,但我不想家里过多地承担这部分费用,所以未来可能不会再报其他培训班。”
“永远奔向理想与自由”,正如个性签名所写的那样,蓝晓晴不虚度光阴,毅然决然投身考研这场孤独的战斗。祝愿她能成功“上岸”。
备赛“充电” 旅游调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暑假,许方杰选择“学习+旅游”的方式,为自己充电。
大一的许方杰就读于集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他暑假的第一个计划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做准备。“我们的团队都是大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能力也有限,所以想趁假期多多提升水平。”为更好地备赛,许方杰通过观看网课、阅读书籍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竞赛培训班来学习Python的模块,例如numpy、pandas等,未来还会自学算法和机器学习。“老师虽然有组建竞赛培训班,但短时间内教授的内容过多,我没办法全部吸收,所以还需通过自学来完善知识体系。只有基础知识打扎实了,才能谈‘创新创业’。”
“假期头尾的两部分时间,我安排自学,中间适当放松,我打算来一场香港七日游。”许方杰说,旅游也不失为一种增长阅历的途径。
许方杰认为备赛能督促自己不偷懒。“参加项目总归多多益善,现在大创的项目就是和我本专业相关,数学建模则更多地培养我的能力,未来无论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寓“教”于乐 积累经验
在学校,她是一名大一学生;迈出校园,她是一名家教老师。这个暑假,闽南师范大学的何靖妍提前认识和感受她所梦想的职业——教师。
“家教是很好的实践机会,让我积累与学生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经验。”何靖妍说,因为刚上大学,高中的基础知识还留有印象,所以选择做暑期家教。
家教并不轻松,除了教语文,何靖妍还需兼顾历史、政治等科目,“在备课、安排教学计划时还得重新回顾一遍中学的知识”。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她发现一些学生可能对教材知识点不理解,或难以全部吸收讲解的内容,难免出现厌学心理,“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他走出困境”。
“我做家教的时间比较灵活。有时候大中午顶着烈日,就得出门了。”何靖妍说,按实际上课时间计时,1小时工资60元,1个月她可以有1000元左右收入,“这些钱可以用来交下学期的教材费用,剩下的钱想给家里人买一些礼物”。
“我想利用暑假积累一些教学方面的经验。我相信家教经历会帮助我更快地成长。”何靖妍笑道。
☉本报记者 黄舒哲
实 习 生 庄海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