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5版:书画

铁树荔枝两相和

■胡胜盼

铁树荔枝 李苦禅 画

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在五六月份成熟,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2012年12月8日,荣宝斋(上海)2012秋拍在上海四季酒店举槌开拍。在书画专场中,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的《铁树荔枝》以120万元起拍,最终以200万元的价格落槌。这件《铁树荔枝》曾经苦禅先生之子李燕教授鉴定为真迹。李燕先生认为:此画约作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如是题材甚少见,题字亦精。

李苦禅(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原名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励公,山东高唐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出身贫寒,自幼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熏陶,踏上艺术征途。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擅画花鸟和鹰。

李苦禅《铁树荔枝》图,立轴,设色纸本,长131.1厘米,宽64.2厘米,约7.6平尺。款识:“是树是铁,是一是二,乃波罗蜜。此悲盦老人画铁树与波罗蜜句。兹写铁树与荔支,亦借用之。苦禅。”钤印:苦禅。李苦禅的画气魄宏大,气势雄浑逼人,大气非凡。他画巨幅游刃有余,有的作品甚至是用四张丈二宣纸连接,用如椽大笔,以盆盛墨,登梯挥洒而成。李苦禅在画小幅作品时,笔墨同样有气势,他总是用大笔画小画,用大笔直抒心意。李苦禅恩师齐白石对他大气厚重的笔墨赞誉有加,曾在李苦禅给许麟庐画的《双鸡图》上题道:“雪个先生(朱耷)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乾嘉后,笔墨无出其右者。”还说:“今后的笔墨要看苦禅的了。”《铁树荔枝》中铁树、荔枝、山石布局和谐,但用笔凝重,魁伟挺劲,用墨雄浑大气,别具一格,让整个画面就像铁画一样凝重有力,给人一种雄健磅礴的感觉,这和他厚重的笔墨是分不开的。李苦禅喜欢用重墨,墨重方显其厚。他在谈到笔墨时曾说:“墨要厚才耐看。色也要当墨用,不论红还是绿都能达到墨分五色才厚。”

荔枝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 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它在中国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有意思的是,《铁树荔枝》款识中,不知是李先生有意为之,还是一时疏忽,在写“荔枝”时漏掉了“枝”字,便在旁侧补以“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如此倒也顺理成章,相映成趣。

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促进食欲之功效。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又有《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宋代大文豪苏轼在《通鉴唐纪》中也写道:“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涪州即今重庆涪陵。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很可能不是来自岭南,而是来自蜀地,也就是贵妃的家乡。当然,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属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能一一求诸史实。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