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星期一 < 上一版 下一版 > 返回首页
第03版:专题

圆山聚师徒共筑健康梦

——北京高端医疗专家漳州“师带徒”拜师仪式侧记

活动现场名医齐聚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老师向徒弟递赠《师训》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徒弟为老师奉茶

徒弟向老师呈上拜师帖

集体诵读《大医精诚》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呈拜师帖、奉茶、鞠躬、老师回赠《师训》……7月20日,一场以“师徒结对传帮带 医术相传为民来”为主题的北京高端医疗专家漳州“师带徒”拜师仪式在漳州宾馆举行。40名徒弟正式拜入20位北京高层次医疗专家的门下,开启海峡两岸中医药传承创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此举也让漳州中医药“拜师”传统蔚然成风、薪火相传。

盛事启航

医道传承 两岸共融

上午9时45分,拜师仪式缓缓拉开序幕。“希望各位老师和学生一道,用‘取之以信’的态度亲密相处,用‘待之以诚’的精神研讨交流,用‘持之以恒’的作风精进学术,‘同题共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考卷。”市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道出了实施“名医入漳”圆山计划的深远意义。一年来,漳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招引高端医疗人才,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更推动了海峡两岸医疗领域的深度合作,成果斐然。

本次开坛授徒的20位老师,都是国内各医学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医疗专家。他们的到来,为漳州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高端医疗专家张星虎感慨道:“此次拜师仪式,仪式感满满,尤为庄重。在漳州举行更添一层特别意义。它不仅是岐黄之术的薪火相传,更是两岸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

名医们身着唐装,端坐在木椅上,徒弟们身穿白大褂,逐一上前,呈上拜师帖,奉上清茶,躬身行礼,师徒之情在这一刻悄然生根。而老师们则以《师训》相赠,寄托了对徒弟们的殷切期望与深厚情感。 在众多师徒中,林石明与朱立国院士的结缘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漳州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漳州市名中医、教授、硕士生导师,林石明在漳州医疗界已是其中翘楚,但在他自己心中,始终认为“中医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林石明传承的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是“少林骨伤”流派。此次,他拜入“清宫正骨”流派代表朱立国院士门下,既希望推动“圆山计划”工作开展,又希望集两家之长,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诊疗方案。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是他个人医术精进的新起点,也是漳州市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深化合作的又一里程碑。2023年6月,漳州市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

喜事连连

医心逐梦 追星成真

拜师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责任的传递。“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在悠扬的诵读声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杨克新带领徒弟们齐声共吟《大医精诚》,字里行间流露出医者仁心与济世情怀,令人动容。徒弟们誓言将老师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致力于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希望。

“此次拜师学艺机会来之不易,又非同寻常。”确定拜师的40位徒弟,每一位都是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较扎实、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对他们来说,得拜名师,是他们人生中的喜事。

来自东山县医院的“90后”青年医师陈正煌,更是难掩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一直以东山乡贤、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晓霖为榜样的他,终于梦想成真,正式成为他的徒弟。“老师与我同根同源,未来我将追随老师的步伐,努力成为像他一样杰出的医生。”陈正煌满怀信心地说。

此番收下陈正煌为徒,陈晓霖也同样欢喜。去年,他响应“圆山计划”号召,先后到漳州市医院、漳州市中医院进行参观指导。今年,他还参加了在京闽籍医学专家来漳义诊和学术活动。陈晓霖希望通过带徒传承这一方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传授给后辈,让东山县乃至整个漳州地区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幸事共享

名医入漳 福泽百姓

本次拜师仪式,于基层百姓而言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幸事。仪式顺利结束后,部分北京高端医疗专家前往徒弟所在的医院,开展义诊并提供专业指导。此举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群众,使他们能够在家门口享受高端专家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

正如龙海区榜山卫生院副主任医师陈振宗所言:“作为基层医生,平时很难接触到顶级医生。现在有了‘名医入漳’圆山计划,让我能跨越医院的层级,直接接触北京顶尖的前沿医疗技术、顶级专家。今后我们定当珍惜机遇,好好学习,弘扬传统文化,造福百姓患者。”

自“圆山计划”实施以来,漳州大地见证了医疗资源的一系列变化。名医义诊遍地开花,名院合作频传佳音,名医工作室纷至沓来,漳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医疗服务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健康资源更加均衡可及,更让民众深切感受到医疗进步的温暖与力量。对于这些变化,市民杨阿姨满怀感激地说:“‘圆山计划’真正让中医药文化活了起来,传了下去。通过拜师活动,我们能更方便地找到好中医,让这份健康福祉实实在在地温暖了我们的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值得一提的是,“师带徒”活动将为漳州培养一批批带不走的名医。博导杨克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多次来到漳州,从“候鸟”到“家人”,身份的转变见证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他深知,培养本土名医,是留给漳州最宝贵的财富。他说:“作为漳州的一员,我有义务、有责任为漳州培养更多本地的、留得住的人才。”

⊙本报记者 林昕蓉

闽南日报数字报网址:www.zzxww.com 漳州新闻网网址:www.zznews.cn

广告热线:0596—2598333 订报及投诉:0596-2594000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闽ICP备05032301号-2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